视野

季羡林留德回忆:德国导师给我的严谨师承

我完全以教授为榜样,对学生要求严格。等到我的学生当了老师的时候,他们也都没有丢掉这一套谨严细致的教学方法。教授的教泽真可谓无远弗届,流到中国来,还流了几代。我也总算对得起我的老师了。

对孩子最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是其他孩子 | 自主教育

当孩子们或多或少总是处于这样的模式下,即:在学校里由成人监督和控制,在校外由成人监督,并按年龄分组,他们就被剥夺了以前的孩子们用于学习如何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的自然的方式。

斯坦福大学代理校长关于巴以冲突的公开信

一个知道校长责任与大学性质的校长

蔡元培出长北京大学的前前后后

蔡元培出长北大“是孙中山支持”的,以及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工作,是革命党隐伏在北方文化教育方面的一着棋”之类的说法,就长期在学术界流传,而这类说法,与历史的实际是否相符?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

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食物之入我口者,不能兼果他人之腹;衣服之在我身者,不能兼供他人之温,以其非普遍性也。美则不然。

邓小平拍板:今年还有时间,那就坚决改嘛!把原来的报告收回来……

邓小平看到依然苛刻的政审条件,极为生气,先严厉批评了刘西尧,接着连说3个“繁琐”,大笔一挥全部勾掉,“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

《教育杂志》:见证中国近代教育的艰难与曲折

《教育杂志》创刊于1909年 2月,终刊于1948年12月,历时近40年,共出版33卷382期。它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办并发行,是我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深远的教育类期刊之一。

资中筠:一代风骨今何在?

他们的存在反过来证明“新文化运动”(并不一定从“五四”开始,但以“五四”为标志)绝没有使中国文化断裂,相反,使其获得新生。如果有“断裂”,那是以后的事。

马约翰:中国第一位体育教授

体育可以带给人勇气、坚持、自信心、进取心和决心,培养人的社会品质——公正、忠实、自由。——马约翰

[演讲]哥大校长2019毕业演讲:当消极天性被激活,唯有深层思想能实现生活价值

这里被严密规范的学术探索防卫,坚守着由全方位怀疑主义所领导的开放性对话,并怀着对人类成就的无限尊重。哥伦比亚大学晨边高地校区在一个世纪前建立,并一直代表着有序、传统和不断自我探索的理想。

[FT]探访用游戏教学的纽约学校

在这里,一学年被分为三个学期,每个学期12周。每学期每门课程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任务”(Mission),类似于“学期目标”,不过Quest的“任务”通常起设置学习情景的作用。为了实现本学期的“任务”,学生们需要逐步完成几组历时1到3周不等的“探寻”(Quest),类似于“课时”。

[纽约时报]讨好学生: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最为惊人的转变

高等教育的体验正在以与学术的严谨性无关、与刻苦努力无关、与测试学生们的极限以及颠覆他们紧握的信仰无关的方式被定义着。在入学前,学生们被陈列着任他们支配的娱乐消遣的目录和网站所取悦,然后,就遇到为了让学习过程变得有趣而让自己焦虑不已的老师;他们所听到的是,大学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娱乐、为了作乐。

纽约大学:一笔报名费引发的抗议风波

美国高等教育以“使用者付费”概念著称,强调“高学费是投资自己的代价”,以换取未来的高薪,但沉重的学费让美国多数大学生年纪轻轻就必须背负沉重的学贷。

社团:大学里的权势,友谊与名利场

1871年,一位耶鲁人曾写道:“要仅用社会联系来评判一个人,实在很愚蠢。但如果仅用他的奖状或者奖学金来评判一个人,也更加愚蠢。用一种武断的标准来评价一个人无疑是不公平的,但如果一定要用仅有的一条标准来判断一个人,那么,没有什么比加入社团体系更能掂量一个耶鲁人的份量了”。

杨东平:战火中的教育英雄 ——世界教育创新大会(WISE)侧记

另一个重要发现:WISE的教育英雄都是女性,如以上介绍的各位。这是一个女性的主场,在一个伊斯兰国家!这一事实所揭示和隐喻的,十分丰富而深刻。

BBC纪录片《中式学校》里被剪掉的400小时

“虽然你的微笑很好看,但是请你不要笑,严肃一点。”李爱云不自然地收起了笑容。导演组仍不满意,干脆把五位老师中表情最严肃的科学老师杨军拉到最前面,完成了拍摄。宣传照下,5位老师表情古板,充满象征意味。

[演讲]钱穆1963年新亚学校开学演讲

我前面曾说:我在新亚此十三年中,学问是退步了。或许诸位可以说:我虚心或过谦。但,我总不能说我的做人退步了;因每一人之学问可以停滞不长进,但论人格,却只能进,不能退。又且此种进步,只有自己一人知,不能为别人知。

谢小庆:中国可以向美国“高考改革”学什么?

大学以什么样的方式招生?确立怎样的招生标准?应该是大学 “能够自主决定的”,是“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是“能够自律管理的”,也是“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并不需要行政许可。政府的过多干预,违反了《行政许可法》。

王胜:“经济素养”关乎孩子未来社会地位与幸福感

这个发展框架包含并平衡了社会教育、金融教育和生计教育等三方面内容,指出构建儿童的金融知识和金融能力事关其未来的经济、社会地位和个人幸福,强调连接教育和获得安全且适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关注儿童权利的重要性。

[纽约时报]YouTube问世之前的自主教育

学校并没有走向消亡。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已为19世纪前辈所知的道理:自己教自己是最优秀的学习方法。

三名儿童改变美国历史 ——美国的失踪儿童干预系统

如果说“Code Adam”解决了儿童在公共场合失踪的问题,“Amber系统”则彻底将失踪儿童和嫌疑犯置于民众的海洋中。

Peter Gray – 孩子们的自我教育IV:瑟谷学校的经验

我预期50年以后,绝大多数的教育学家都会把今天的教育方式看成过去野蛮的残留。人们会奇怪为什么世界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才明白这个简单而又自明的道理,也就是瑟谷学校的建校原则:孩子们自己教育自己,不需要我们来教育他们。

“挑战被接受的观念”——犹太人的教育观

《塔木德》上也有这样的教诲:“假如所有的人都朝同一个方向走,这个世界必将倾覆。”

我们并不需要的那种所谓教育

在校就读的孩子要为他们所受的限制付出什么代价呢?生理指标很好计算,在校学生患糖尿病的比率极高,1980年以来,6-11岁肥胖症儿童的比例攀升了近三倍。而孩子们在学校做什么呢?没错,就是坐着。

芬兰“废除”学科 教育改革大胆才会赢?

英国《独立报》上周五报道,芬兰拟发起教育变革,废除学科分科(teaching by subject)的教学模式,不再分历史、地理科等,改为用主题划分(teaching by topic)

吴向东:逝去的乡村教育学派

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均为硕学之人,陶行知是杜威的博士,晏阳初是耶鲁大学博士,梁漱溟是北大唯一没有学位的教授,儒学造诣颇深。与许多理论家不同,三位都是实践家。

1927 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学校

陶行知认为,儿童教育,智育上注重自学;体育上注重自强;德育上注重自治。在这样的“儿童自动学校”,教师的作用仅限一旁指导。

民国时期怎么评教授

1917年,教育部公布《国立大学职员任用及薪俸规程令》,规定大学教师晋级参照五个标准:一、教授成绩;二、每年授课时间的多寡;三、所教授学科的性质;四、著作及发明;五、社会声望。

陈丹青:教育是一件去做的事情

民国的校长、教授和学生,为什么我们今天还会怀念?因为他们很单纯,政治还没毁了他们,他们可以有自己的立场,不受政府和党派影响。

康德谈启蒙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

2030年的教师是什么样子

作者 | 郝孟佳 董昕航 …

克里希那穆提:教育是把生活当做一个整体

传统的教育,使得独立思考成了一件极端困难的事。教育,并非只是用来训练心智。训练提升了效率,然而却无法造就一个圆满的个人。所以,为了要寻出何谓正确的教育,我们必须探询生活的全部意义。

最早的官绅合办女学堂——北洋女子公学

北洋女子公学是河北师范大学的前身学校之一,她创建于1904年10月23日,校址在天津河北三马路。学堂监督傅增湘,总教习吕碧城。这是一所典型的官绅合办公立女子学堂,开我国公立女子学堂创建之先河。

覆巢之下无完卵,文革教师多批斗

距离当时已近半个世纪了,这些事不是个别人的,而是普遍的,当然名人们可能受到的屈辱、磨难更大些,但是普通百姓人家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没有名人、没有显贵,这只是普通中学的几位普普通通的老师的遭遇和命运,也许可以作为那段历史时期广大知识分子的缩影。

民国是现代教育教材编写的黄金时代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是教育理论和主张的载体,是展示一个社会教育状况的窗口,中小学语文教材尤甚,透过民国语文教材这个窗口可以一窥当时的教育状况。

资中筠:我们那时候上学

资先生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办的沙龙上中说:“很多人都觉得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最近碰到郑也夫先生,他写了很尖锐的一本书《吾国教育病理》,批评中国当前教育。 教育应该回归人性,应该引发孩子自然的创造力,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现在的教育很不自然。”

“借”来的教科书

读书的重要性,自然不在言下,但怎样引导人们读书,却有学问。澳大利亚新入学的学生会收到学校提供的参考课本目录和借书卡,教学用书都必须从学校图书馆借阅,学期末归还,然后由下一届学生接着使用。这不但有利于养成爱书的好习惯,也迫使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

“学堂在线”——MOOC在线教育新领域

“学堂在线”是完全基于互联网用户学习习惯设计并研发的中文在线教育平台,也是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交流和成果应用平台。最初由清华大学发起,2013 年 10 月份开放运营,现在已经成长为独立的创业公司。在今年早些时候,“学堂在线”已经拿到了新一轮投资。目前,“学堂在线”的iOS版本已经正式上线。

美国顶尖大学本科教育:从招生开始,严把入门关

美国顶尖大学的教学是一个典型的哑铃型结构,高度重视两头的本科和博士,但对处于二者之间的硕士阶段看得相对较轻。所以大量读了一年制硕士的海归回国后表现平平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在本科和博士之间,天平又向本科倾斜。越是顶尖的私立大学越重视本科教育。

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月薪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北大学生由本、预科350人扩大为一千三百多人。当时的正教授分为六级,依据《国立大学职员任用及薪俸规程》,从一级到六级的月薪分别为400银圆、380银圆、360银圆、340银圆、320银圆、300银圆;级别较低的讲师月薪从2~5银圆视情况不等。

江学勤:耶鲁也并非一切的答案

乔治·布什与副总统理查德·切尼在白宫当政的那八年里,中国人喜欢开玩笑说,从耶鲁毕业能当总统,从耶鲁辍学能当副总统。事实真是那样吗?进入耶鲁或任何一所常春藤学校,对一个人的成功究竟有多重要?我们都知道进入耶鲁能获得什么:引人注目的履历;有钱、有名、有权的同学与朋友;以及最好的大学教育。可这一切的背后有没有代价,又需要怎样的付出呢?

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部都必须是苦的

到哈佛大学时,是半夜2点,可让我们惊讶的是,整个校园当时是灯火通明的,那是一个不夜城。餐厅里,图书馆里,教室里还有很多学生在看书。那种强烈的学习气氛一下子就感染了我们。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

在线教育的“先驱”:可汗学院

可汗学院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主旨在于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现有关于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教学影片超过2000段,机构的使命是加快各年龄学生的学习速度。

一所“毫无规章的学校”——英国夏山学校

夏山似早已声名在外。这所改革派的寄宿学校位于萨科福马,由AS 尼尔建立于1920年,虽然只有约80名学生,但它与名校伊顿,哈罗齐名,而风格却大相径庭。它标榜自己是“让孩子们享有自由的学校”,这听起来一点都不激进,但是,对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不用上课的学校”,或者“毫无规章的学校”。

芬兰的另类教育体系

自从40年前实施巨大的教育改革以来,芬兰的教育体系一直高踞国际教育体系排名榜首。芬兰反对广为西方世界采用的评价驱动和高度集中的教育模式。芬兰的儿童直到7岁才开始上学。

中国语境下的“杜威”:朋友、恶魔与旗帜

“约翰·杜威的中国化”这个论题,是教育学西学东渐的一个典型事例,也一样是一个在转换中伴随着矛盾的过程。在杜威1919年到1921年为期两年的访华之前,产生了大量的中文文献,提纲挈领地论述实用主义教育,及其具体的教育理念。

无情的批评者——美国高考改革的背后

学生们鄙视SAT不仅是因为它带来的强烈焦虑感,它是阻碍他们进入自己梦想中的大学的最大障碍,还因为他们不知道能从这项考试中得到什么。他们认为这项考试玩弄了一些巧妙的花招,提出的问题在高中课程中极其罕见。由于每做错一道选择题会倒扣1/4分,因此,学生们需要花时间去分析以决定要回答哪道题和弃答哪道题。

德国二战教育的诚意:“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再发生”

德国的二战教育,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不只是课本或者课程的内容,而且教师平常的态度、举例、分析,稍有机会,就会有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帮助学生去追忆二战时期,德国发生的往事,焦点是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纳粹大屠杀(Holocaust),主题是“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再发生”。

怎样教好中国学生?

他说他选择离家7000英里外的大学读书是因为“美国人的教育非常好”。而在美国学校的课堂上,英语能力有限的学生试图跟上讨论。虽然他们优秀,努力,但还是和他们美国同学不在一个级别,一些教授说他们不得不改变授课方式。

卫塞节当天

把卫塞节当作“佛陀诞辰”来纪念的决定是在1950年在斯里兰卡召开的世界佛教协会首届会议上正式做出的。庆典的准确日期取决于不同传统环境下使用的不同阴历,可对于大部分国家来说该节日就是5月的第一个望月。这个节日同时还有几个不同国家特定的名称包括卫塞,超度月,佛诞节,佛诞以及萨嘉达瓦。

“数字土著”一代的日本小学生IT教育启蒙

现今的日本公共义务教育无法与不断变化的IT趋势接轨。相反,以“数字土著”为主的新新人类的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到各种数字机器及互联网。如培养并发挥这些数字土著的孩子们的IT技术能力。风险企业替代公共义务教育体制教授孩子们编程。

“核心课程”——哈佛的人文精神

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关于自然、关于社会。大学要造就的,正是达尔文的天真,爱因斯坦的天真,黑格尔的天真,顾准的天真。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顾的“呆子气”。“成熟的人”永远是在告诉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变的。

百年前的女子学堂

女子学堂在封建社会时期从私塾中衍生,是指针对社会上层或生活富足家庭教授女子研习礼仪、学习琴棋书画等技能的特定场所,民国时期转变为专门为女子创办的使其像男子一样学习文化的学校,现在指专业从事女子培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活动场所。

纽约时报:中国学校胜出了吗?

中国的教育一直受到国人诟病,那么在美国人眼中,中国的教育现状如何?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在上个月,一项国际研究项目调查了来自65个国家的学生的数学、科学和阅读成绩。胜出者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家的学生!

“没有一种教育体系能够毁掉所有人”

文中对《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书进行了评述,同时也加入了作者对于大学的历史和现状的思考。对于一些热点问题的探讨,如大学的学费、学生上大学是为了就业吗、传统的保留以及教和研的关系处理,都值得引起关注。就德尔班科而言,高校存在的一个伟大目的,不是帮学生为就业做准备,而是点燃他们的思想。

大学排行榜,是参考而非依赖

选择学校相当于购买一件非常复杂的产品。这个“产品”是包括班级、课程、学术指导、教师、体育运动安排、娱乐、社会活动和食宿等方面服务的集合体。这个复杂的集合体不仅提供四年的经历,还是未来进入研究生院或者工作的途径,是一生的朋友和各种关系的网络,是一个持久的职业和个人证书。

阿根廷“双免”教育:“择优录取”与“完全开放”需平衡

“择优录取”的支持者认为根据师资力量、大学硬件条件等对招生人数进行限制,而公平的择优方式就是入学考试。坚决捍卫“开放免费”模式的人则认为,高等教育除了培养人力资源和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同时还承担着青年社会化和提升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职能,因此所有具备中学文凭者都有权接受大学教育。

留学的故事:看中国留学潮如何改变大洋两岸

超过一个世纪以来,聪明的中国学生源源不断的来到西方求学,寄希望于学有所成之后报销祖国。然而,现在中国青年的大批离开好象不仅仅是对希望教育的崇敬,也为了逃避中国的社会现实。很多中国的新生百万富翁则把它看成一项有价值的投资和一条通向更高目标——常春藤学院联盟——的可靠路径。

教育全球化之下的美国教育反思

是时候想想该如何审视大学与大学归属地之间的关系了。在这愈演愈烈的教育全球化过程中,国际教育之间的竞争制高点属于那些大力发展知识技能的国家。

强调科学精神,但诺贝尔奖总“花落他主”——中美日对教育的反思

为何中国九大常委八位科学家,对比中外政界,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背后又是什么原因呢?

中国学校是思考与创造力的监狱

思考实际上就是运用先前的情感体验理解新的情感体验,而创造力是将新旧两种情感体验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全新的、完全原创的情感体验。从创造力的视角来看,中国学校最具危害性的举动,莫过于它们通过非情感体验的学习,将情感与记忆截然分开的那种方式。

中国基础教育较美国相形见绌

作者 | 南桥  &nbs…

民国时期的民办教育,私立大学拥有更多自由

科举停止不久就完成向民国教育的转型,与中国传统对教育的高度认识密不可分。从废科举到辛亥革命、经北洋到国民政府这一时期,有许多政治变革,但教育的基本格局是不变的,你看看这一时期,处在教育核心地位的始终是那些具有广泛社会声望的人,对办教育来说,关键要看处在核心地位的是什么人。

教育之为社会化与个体化

秉承卢梭、马克思、尼采与福柯一脉,左派认为社会剥夺了年轻人的自由与人性,从而使其沦为巨大的、非人的社会经济机制中的一颗螺丝钉。因而在左派看来,教育的正确功能乃是让年轻人意识到他们必须反抗社会化这一异化过程。

在线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蔓延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教育观念的改变,网络在线教育日前在中国年轻人中受到追捧,不少网站和教育企业纷纷投身这一领域。但在美国《大西洋月刊》看来,这并不意味着在线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已经一路通畅。

一分钱一分货,民国时期泾渭分明的国立与私立大学

民国没有全国统一高考,想读大学,直接去你想要就读的大学报名就行了。报名的时候,要拿着中学的毕业证书、四寸的半身近照三四张,如果想读师范大学或者教育学院,还得拿着你籍贯所在地教育局的介绍信。

芬兰,把教育当做国家建设

一个没有做过老师的人是几乎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监督者。如果有一个没有任何教育背景的人进入了领导位置,他们就永远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信息。

民国时期的名校精英教育

这些名校一般都以师资阵容强大、教学设施完备、学风良好、人才辈出而闻名,当时吸引了众多青年学子前往求学。其中部分学校虽屡经革易,仍绵延至今,享誉不衰,堪称百年名校。这些学校在办学理念、教学、管理、校风等方面,都各有其特色。

《纽约时报》谈中国大学教育

在所谓的教育机会平等的旗帜下,大学扩招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能够进入大学深造。四年的象牙塔生活成就了你,还是耽误了你的青春年华,大学的一纸文凭真正的成为你成功道路的入场券了吗?《纽约时报》邀请数名学者探讨这一问题。以自鉴,也以自省。

民国时期的高考,大师求学传奇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高考,是在1902年10月14日进行的。当时,经过一段时期的筹备之后,京师大学堂准备正式举行招生考试。生源从哪里来呢?还得向各省求助。京师大学堂为了招到最好的学生,向全国各省督抚发出了通知,要求他们给予积极配合和支持。督抚们也很配合,先是在本地进行选拔,择优录取。这相当于初试。

游学价值在“游”与“学”两不误,而不只是名校之间的游走

目前国内市场上有很多的游学产品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美国生活学习环境,可是经过走访调查发现,目前市面上大量的游学活动不过是断章取义,“游”人有余,“学”而不足。

对传统大学的颠覆:大学变“小”

上周末,来自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名新生,齐聚世纪大道1555号——上海纽约大学陆家嘴新校园。为期两周的新生营后,他们将与首届近300名学长一起,迎来这座中美合办大学的第二个学年。

“溺爱型”教养方式影响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

性别角色是一个人的社会性别,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四类。双性化者兼具社会公认的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正性特质,其人格发展最优,人际关系最和谐,适应性最好,故应引导中国大学生向双性化性别角色方向发展。

学校不是监狱,别老想着改造人

哲学与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就个人而言,肉体的诞生之后,人的诞生过程仍在继续,人的整个一生不是别的而正是诞下自己的过程。这种诞生,即是指精神的发展,它是以对友爱、求知、创造等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为途径的。

灾后教育各国各法

灾难面前,教育能够如何作为;灾难之后,教育又如何抹去师生心中的创伤。为此,本报组织相关文章介绍国外的灾后教育经验。

国外在线社区是如何做素质教育的?

为儿童服务的在线社区DIY推出Extra Awesome俱乐部,为180个国家的35万名用户推出项目学习(PBL),每位学生每月支付9美元成为会员,学生的父母和家长就可以了解孩子们在平台上项目完成的所有进展。

美国到底有没有素质教育?

美国大多数学校,都会在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宗旨上强调,他们教学的主旨是帮助学生成为“世界的好公民”。每个学校倚赖他们自己的校规来塑造学生成为他们希望的“好公民”。请注意“世界”这两个字,在“现在地球是平的”的概念下,国内的好公民已经不够用了,孩子未来的竞争者可能是地球任何角落的人,所以要训练孩子有国际观要从小做起。

语文教科书变迁史:从政治挂帅、教育工具到人性回归

教科书作为教育的载体,浓缩了一个时代的背影。从从政治挂帅到人性回归,从千篇一律到多样多彩,建国后以来的教科书曾经承载了太多。

借鉴书院教育智慧,涵养学子自主精神

书院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学校可借鉴书院教育智慧,弘扬“门户开放”、“自由讲学”思想,培育学子质疑探究的治学精神;借鉴“定本定法”、“以友辅仁”策略,引导学子的自主研修走向有序、有效;构建丰厚、开放的学习场域与平台,使学子的自觉自砺精神趋向深入持久;呼唤非功利性评价,培育学子高远志趣与宽厚积淀,使其在自主学习中感悟学术真谛。

傅国涌:“定县实验”与中国乡村社会的“民族再造”

1926年10月,天津《大公报》复刊不久,晏阳初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选中了距离北京约五百里地的河北定县,作为他们推行平民教育理想的实验中心,有62个村成为乡村实验区。陆续来到定县的除耶鲁大学出身的晏阳初,冯锐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博士、瞿菊农是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冯梯霞是康奈尔大学博士、李景汉是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刘拓是美国艾阿华大学博士、汤茂如是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

MOOC——教育系统的新生

TIME杂志毫不吝啬地把2012年称为“MOOC年”——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这场从硅谷、MIT发端的在线学习浪潮,理想是“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免费获得全球顶尖高校明星教师的课程,甚至取得学位,并非不可能。

毕唐书:向军阀致敬——民国军阀的教育情结与建树之一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这些靠枪杆子打天下的军阀当政的时期或地区,教育几乎都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这些并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武夫对教育的理解和热忱,以及在教育方面的建树,都让你不得不对其刮目相看,肃然起敬。

“任务”与“目的教学”力促大学“去专业化”

对很多学生来说,专业只不过是入学申请的结果查询。一年之后,有四分之一的大一新生基本都会对他们所学的领域另有想法,而另有一半的新生则打算换专业。

儒家的博雅教育观念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起源于古希腊,本义是培养通达智能的自由公民教育,从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模式,罗马时代兴起的自由人教育,中世纪欧洲教会学校倡导的“七艺”,近代重振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教育,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及欧洲通识教育理念的勃兴,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传统。

美、日、韩对私立(民办)高等教育的扶持策略及其启示

作者 | 朱云翠  &nb…

杨绛先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7月17日,杨绛先生103岁生日。岁月难掩其风华,103年的她,在“人生的边缘”收获着更多的平静和智慧。
她是专家学者,是作家翻译家,是“最闲的妻,最才的女”。这位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有着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扣动着从知识界到普通老百姓的心。

美国高等教育的迷失

随着美国大学招生人数不断上升,一本新书提出质疑:虽然越来越多年轻人得到上大学的机会,但他们真的学到东西了吗?《高等教育的迷失:学习不至上》的两位作者通过四年内对24所美国大学的2300名学生的跟踪调查,量化研究了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的提高程度,学习量以及完成的课业论文数。

教育更应注重职前培训而非待业福利

学校需要成为了工作的培训场所,而不仅仅是升学的踏板。为了判断事情的真实状况,我们更需要辍学者的去向的数据,而不是大学生的数据。

在线教育革命是否能真正实现“有教无类”?

在线教育迅猛扩张,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MOOC)颠覆课堂。从单一到多元,从封闭到开放,从批量生产到个性定制。当高等教育从传统走向互联网,我们能否实现“有教无类”的理想?

美国教育民权运动——莫顿高中的回忆

莫顿的学生罢课,不只是在争取平等的教室,他们在争取能为他们工作和上大学做准备的延伸课程。他们知道教育很重要,并且会尽其所能来得到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

真正的全球第一大学回来了,玄奘母校800年后重启招生

假如有一所大学能让你骄傲地说出“玄奘是我大师兄!”,这或许比毕业于哈佛或者剑桥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而印度的那烂陀大学(Nālandā University)便是如此,虽然中文名字不太好听,但它确确实实曾是一千多年前全球高等教育当之无愧的中心,是玄奘的“母校”。

郭齐勇:“五四”的反省与超越——单线进化与新旧二分

一个成功的现代化是有选择性的。它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即现代与传统的相互挑战、相互批评、相互适应。

难以道别的司徒雷登

“我要这样地死去/漫漫时日使命已履/已得酬报的我心中有一只岁暮百灵在歌唱/让我皈依那宁静西方/像日落,死得灿烂、安详。”

英国仅1/8学生“高考”选数学,皇家学会呼吁取消A-level考试

作者 | 韩晓蓉 计晨珏 …

薛巍:哲学如何切入现实

哲学论辩与政治论辩在逻辑的复杂性上存在差异。政治论辩不像学术辩论那样严谨,但政治家跟哲学家一样在逻辑上敏锐。不过哲学家们的论辩有一个优于政治家们论辩的地方。正经的哲学论辩必须在一开始全面地理解对手的立场,然后用最讲得通、最有吸引力的形式阐述这一立场。而政治家们往往不正当地攻击他们能找到的其对手的观点中最薄弱的表述方式。“如果坚持哲学家们理解和阐述对手的观点的原则,就能够极大地提高政治论辩的质量。”

虚拟现实的真正奥义:改变你眼中的世界不算什么,但是改变人心呢?

虚拟现实的恐怖之处在于它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媒介形式。这种媒介对人类有很强的影响力。

中国的基础教育水准真的好过英国吗?

在上海学生连续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PISA)中获得全球第一之后,60名上海数学教师即将赴英国“支教”,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莉兹•特鲁斯日前在首届英国教育改革峰会上敲定了上海教师们的行程,就在2014年11月。
7月10日,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原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在首届英国教育改革峰会上表示:“上海基础教育的成功因素之一是借鉴全球优秀的教育体系,比如英国教育体系中的督导和问责制度。” 为何上海基础教育的成功归功于英国,却又在成绩上将英国甩在身后。7月14日,唐盛昌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解释:“上海执行得非常有效,这是英国所不能及的。”
他认为,英国教育体系中的多元化和自主性限制了英国问责制度的落实,而中国教育体制中“集中指导下的适度自主”保障了执行力。
然而,唐盛昌仍然认为,中国在培养高潜力学生方面,和英美等国的差距很大,“对天才学生的识别和培养,是我们国家要成为强国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协作】大学的未来:数字学位 | 经济学人

发表时间 | 2014-07-19 17:55:17 来…

揭秘美国“最难进的大学”——深泉学院

作者 | 付珊   发表时间 | 2014-05-18   来源 …

傅国涌:怎么样的教育才是立国之本?

作者 | 傅国涌  &nb…

高考不考哲学,你幸福吗

作者 | 杨照  &nbs…

法国中学的哲学教育

作者 | 崇明   发表时间 | 2…

高考在别处

作者 | 沈茜蓉  &nb…

一定要学上海孩子吗?

作者 |  加布里埃尔·萨尔格伦、朱…

薛涌:美国高考基础

作者 | 薛涌  &nbs…

薛涌:为什么说SAT是“美国高考”?

作者 | 薛涌  &nbs…

闵良臣:中美教育对比

作者 | 闵良臣  &nb…

美国父母为何狠心不供孩子上大学?

作者 | 高娓娓  &nb…

中日韩三国英语教育比较

作者 |  Teru Cl…

[北美来鸿]说爱,从幼儿园抓起

作者 | 小圆豆子  &n…

外国小升初,没有想象中简单

作者 | 新华社  &nb…

英国皇家教育总督学:中小学应尝试从工商界招募校长

作者 | 何涛 施维嘉 发…

教育一个民主国家

作者 | 佚名  &nbs…

雷沛鸿:被遗忘的教育家

作者 | 凌宸  &nbs…

800年剑桥光芒

作者 | 周江林  &nb…

学会独立思考

作者 | Michael Roth&…

美国呼吁学校开展“作业改革”

译者 | magmar   &nbs…

印度:低学费也能“高产出”

作者 | 吴顺绵  &nb…

谢泳:西南联大的当代意义

演讲者 | 谢泳  &nb…

[FT专栏]中国大学教育的“围城”

作者 | 李成贤 发表时间&nbsp…

[经济学人]熊彼特专栏:美国大学逐渐衰落

作者 | Schumpeter &n…

谢泳:关于教育独立

受访者 | 谢泳  &nb…

[演讲]傅国涌:民国教育的花开花落

——2012年1月在哈尔滨讲 演讲者 | 傅国…

日本“晨读10分钟”:两位老师掀起宁静的阅读革命

作者 | 张汉宜(台)  …

雷颐:那些当年的校长们

作者|雷 颐 发表时间|2010–08–2…

龙应台:德国人怎么上历史课

作者 | 龙应台  &nb…

Ken Robinson:如何逃出教育的死亡谷

演讲者 | Ken Robinson…

[美国高等教育纪事/纽约时报]中国难题

作者|佚名  发表时间|2011-11-03 来源|互联网 &nb…

美国:高等教育不公加大社会鸿沟

——美学者批评院校两级分化导致阶层固化 编译|王琳  发表时间|2…

[外交官杂志] 中国教育如何扼杀创造力

作者 | Jiang Xueqin&…

傅国涌:民国公民课中的宪政思想

作者 | 傅国涌  &nb…

傅国涌:教育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  

作者 | 傅国涌  &nb…

哈佛精神

哈佛精神 作者 | 李梓新 &nbs…

美国人如何做教科书

作者 | 南桥  发表时间…

​美国的中小学如何教历史?

作者 | 程映虹  发表时…

马陆亭:大学章程的法治精神与要素内容

作者 | 马陆亭  &nb…

“欢迎来到芝加哥大学!”——关于“教育目的”的演讲

演讲者 | 安德鲁·雅培 Andre…

千秋功罪罗家伦——陈寅恪中意的大学校长

作者|王开林 发表时间|2012-08-01 来源|《同舟共进》 …

瑞士“出口”学徒模式

作者|Julie Zaugg  发表时间|2012&#8…

阿米绪的故事

作者 | 林达     发…

茅于轼:原来全世界都有穷人的民办小学

因为农村公办小学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不能满足穷人需要 作者|茅于轼&n…

茅于轼:印度农村教育的新经验

作者|茅于轼  发表时间|2011-09-07&nbsp…

孙杰远:走向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教育

  演讲者|孙杰远   &…

你有为孩子的未来存钱吗?在线子女信托服务TrustEgg正式推出

编译者 | Raina   发表时间…

英美科学家批评大学重科研轻教学

作者 | 郭英剑  发表时…

默多克:以乔布斯的方式改变教育

作者| 鲁珀特·默多克 &nbs…

丁学良:从另一国家困难时期的教育扶贫说起

演讲者|丁学良  演讲时间|2010-05-1…

[时代杂志]为什么父母比学校更重要

作者| Annie Murphy P…

如何去牛津上学

作者 | 李倩  &nbs…

你所不知道的牛津

作者 | 李倩   &nb…

去牛津上学

作者 | 李倩  发表时间…

牛津的教育是非常专业化的

——专访牛津大学国际部主任希瑟&middo…

牛津首位华人教授眼中的中国教育

作者 | 李倩  &nbs…

北大“功狗”蒋梦麟

作者|王开林 发表时间|2012-03-01来源|《同舟共进》 &…

回望民国语文,我们能学到什么?

作者|张弘  发表时间|2011-09-04  来源|《新京报》 …

傅国涌:追忆历史,今天我们的教育缺了什么?

采访者|王秀宁 受访者|傅国涌 发布时间|2010-10-30  …

丁学良:中国到底能不能办出世界一流大学?

采访者|龙希成  受访者|丁学良 &…

丁学良:印度教育印象

  作者|丁学良 发表时间| 来源| 前两天,有个印度记…

丁学良:从海外经验看国内大学生就业前景

作者|丁学良 发表时间|2009-6-26 来源|作者演讲授权文稿…

雷颐:新文化与新教育

  作者|雷 颐  发表时间|2009-05-04  来…

雷颐:校长当如竺可桢

作者|雷 颐  发表时间|2007-03-28   来源|作者博客…

雷颐:天下第一的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风骨

作者|雷颐  发表时间|2009-4-22  来源|中评网 &nb…

雷颐:胡适论乡村教育的当代意义

作者|雷  颐    发表时间|20…

丁学良:“通识教育”已经落伍

  采访者|姜澎 樊丽萍 &nbsp…

关于我们

醒客教育思想网由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题写站名,并得到茅于轼、张曙光、雷颐、汪丁丁、丁学良等国内知名思想界人士的支持,是一个传播国内外最新教育思想、观念资讯与新知的公益性网站。

联系我们

E-mail:edu.thinker@hotmail.com

微信公众号:eduthinkers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eduthinkers

醒客教育思想网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113215号

             

Designed by 广州醒客

Powered by WordPress

// www.eduthin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