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

毕飞宇:我给我所接受的语文教育打分,不是零分而是负分

现在的“启发式”变成了一个下流的东西。它通常是这样的:做教师的先有一个先验的结果,然后,慢慢地把同学们往一条单行线里头赶,最后一头扑到老师的怀里。“启发”只是“打开”,而不是“诱导”和“诱供”

周娟:脆弱的、沉默的、撕裂的、孤立的、无法长出心灵之域的孩子

作者 | 周娟    发表时间 | …

对孩子最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是其他孩子 | 自主教育

当孩子们或多或少总是处于这样的模式下,即:在学校里由成人监督和控制,在校外由成人监督,并按年龄分组,他们就被剥夺了以前的孩子们用于学习如何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的自然的方式。

对话鄢烈山:教学生学习公共说理

美国加州的四五年级就开始学习“公共说理”了,比如六年级公共说理的教学重点就在于区分“事实”和“看法”。他们强调:任何“看法”都不具有自动的正确性,都需要加以证明,需要提供充分的理由。

江海波:“篡改基因”是对生命最根本的“未经许可”,对人自身的最大反动

文 | 江海波   发表时间 | &…

江海波:俞敏洪的人身炮弹哑了,两性战争的硝烟远未消散

我想,对女性主义最大的伤害,可能还是这个话题被塑造得如此脆弱本身,它如此轻易就被那种锋芒毕露的东西折断。

温儒敏:高中作文教学为何“全线崩溃”?

毫不夸张地讲,现在很多学校的高中作文教学是“全线崩溃”,语文课特别是写作课的学习几乎完全指向高考。尽管这些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体制也有许多改进,越来越重视考试能力,但毕竟是考试,竞争激烈,在一线教学中,往往考什么就学什么,教学内容沦为应试技巧,谁背得多、套路运用得熟,就容易得高分。教师功利地教,学生就只能功利地学。

陈志武:我为何对中国教育担忧

据研究估算,中国大学生的成熟度平均比美国同龄人要低3.5年左右,原因就在于儒家文化和中国父母育子方式,在该放手的时候不能放手让孩子独立。而成熟度跟领导力又高度关联,没有成熟就无法有领导力,就难以竞争谷歌、微软、花旗等公司的CEO岗位。

[经济学人]卖火柴的孩子们:中国的留守儿童

国际慈善组织“救救孩子”(Save the Children)曾访问过四川山区的一所学校。在学校里,有个11岁的小女孩把大多本应上课的时间用来照顾自己襁褓中的妹妹。在访问者正要离开时,这个女孩追上他们,请求他们帮忙检查她的功课:“父母”和“11岁少女”的双重身份使她憔悴不堪。

张千帆:教育管制与歧视的制度根源及其改革方案

我这个学期教大一新生,他们求知欲还是很旺盛的,但我多少有点感觉,到那个时候再给他像样的教育,似乎为时已晚,因为很多方面都已经成形了。然而,今天基础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又不是基础教育改革本身所能解决,因为问题的症结在于考大学这个“鬼门关”。

江海波:社会化,全球教育下一波

若不及时开放社会政策,中国教育领域将再次为发达国家所远远抛弃

新周刊:我们都是大学的灾民

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是这样嘲笑中国大学的:“它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并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这不仅是施密德特眼中唯利是图的中国大学的问题,事实上,中国人早已将“经济上的成功”视为“成功”的全部

伊格尔顿:大学正在慢慢死亡,为了学费不顾体面

这种紧盯学生钱包的结果之一,就是目前流行的为20多岁学生量身定制的课程。在我自己所处的英语系中,这意味着要吸血鬼,不要维多利亚时代研究;要性研究,不要雪莱;要爱好者杂志,不要福柯;要当代世界,不要中世纪。于是,这种深层次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塑造了课程纲要。

谢小庆:中国可以向美国“高考改革”学什么?

大学以什么样的方式招生?确立怎样的招生标准?应该是大学 “能够自主决定的”,是“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是“能够自律管理的”,也是“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并不需要行政许可。政府的过多干预,违反了《行政许可法》。

张曙光、张弛:60年来中国教育的折腾史

60多年来,教育的折腾不断,改革开放以后,政治上的折腾少了,但教育的折腾还在继续。以大学

[纽约时报]高考零分作文,对“正确答案”的嘲弄

但是,一篇被大量转发的零分作文选取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质疑这个作文话题假设所有追求高等教育的学生都熟悉城市的设施和中产阶级生活,因而质疑大学教育不是面向农村穷人的。

[演讲]李培根:教育中“人”怎样被遮蔽?

多年来,尤其是以前处在校长的岗位上,思考教育多一些,也深感我们的教育中存在很大的问题,就是“人”被“遮蔽”了。

乐黛云:中国“颂圣文化”非常害人

总是在朝廷上说“皇帝英明,臣罪该万死”,这种文化传统是很深的,而且非常害人。现在很多问题做得不好,就是因为有很多这种抬轿子的人。抬轿子、吹捧,领导说什么我就说什么。

请不要在高考后抛弃这些,当初你没兴趣只是因为别人不会教

我们对知识最大的误解,可能来自于有人曾经把它们搞得索然无味。

郑也夫:新父朽败之由来——与应星商榷

在诸多问题上我倾向于从制度而非文化上寻找原因。而在认识一个当下最丑陋的现象,最失望的情形时,神使鬼差,我转向了文化和人格。

应星:且看今日学界“新父”之朽败

如果学术精神没有经过认真的反省和重新的奠基,如果学术体制没有进行严肃的批判和深刻的改造,只靠自然的代际,是注定无法克服学人那种媚俗之风和浮躁之气的。

[演讲]丘成桐:说中国学生基础好是自我麻醉

后来,父亲还让我读鲁迅、王国维、冯友兰等的著作,以及西方的书籍如歌德的《浮士德》等。这些书看起来与我后来研究的数学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些著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对我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挑战被接受的观念”——犹太人的教育观

《塔木德》上也有这样的教诲:“假如所有的人都朝同一个方向走,这个世界必将倾覆。”

我们并不需要的那种所谓教育

在校就读的孩子要为他们所受的限制付出什么代价呢?生理指标很好计算,在校学生患糖尿病的比率极高,1980年以来,6-11岁肥胖症儿童的比例攀升了近三倍。而孩子们在学校做什么呢?没错,就是坐着。

袁征:我为什么不赞成评“三好学生”

我绝不反对学生全面发展,我只是不赞成规定学生一定要全面发展……对于一个正常人,“三好”往往是互相冲突的。事实上,“三好”不见得一定比“两好”或“一好”更优秀。

邝红军:让孩子远离权力的操控

作者  |  邝红军   …

易中天:望子成人,而非望子成龙

中国教育和中国文化的问题一样,是弱智化。搞坏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我们的教育评价目标就是“成王败寇”四个字

本山的纠结,时代的悲剧

在日常语境中,“开会”是个高频词。 好像,开会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开…

被洗脑比无知更可怕

作者|徐贲 时间|2010-06-24 来源|东方早报 —《第三帝…

幼稚园大学

作者|龙应台 时间|1985 来源|《野火集》 我爱惜我的学生;像…

我为什么不参评教授?

作者|谌洪果 来源|新浪博客 图片来源:网络 武汉大学法学副教授陈…

钱理群“告别教育”:理想主义必然是丰富的痛苦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反洗脑守则

作者 | 吴荻枫 来源 | 新浪博客 1. 不要追着别人反洗脑。 …

陈丹青:教育是一件去做的事情

民国的校长、教授和学生,为什么我们今天还会怀念?因为他们很单纯,政治还没毁了他们,他们可以有自己的立场,不受政府和党派影响。

钢铁是怎样练不成的—关于芮成钢班主任的公开信

作者|蔡朝阳  发表时间 | 2014-10-04 &n…

论思想统一

 作者 | 梁实秋     &nbs…

狂热何以流行——读斯泰宾《有效思维》

作者 | 冉云飞 来源 |…

教育即生长

作者 | 周国平 来源 |…

建议取消中小学生家庭作业

假期作业——只是“习惯”,不是“需要”  作者 | 尹建…

成为你自己

作者 | 周国平 来源 |…

梭罗:论公民的不服从

作者 | 亨利·戴维·梭罗 梭罗 换句话说,如果在一个被认为是自由…

给爱的人以自由

作者 | 冉云飞 来源 |…

通往公民社会的几种方法

作者 | 冉云飞 来源 | 冉氏艺文志  作为一个公民,…

张鸣:大学校园该不该封闭?

进北大的大门,是要看证件的,连北大的许多资深教授,经过大门的时候,都老老实实把证件掏出来给门卫看。我在微博上表示了对门禁的不满,还遭到一通拍砖,说我不尊重门卫,就是不尊重劳动人民

罗素论教育

作者 | 罗素 来源 |&…

爱因斯坦论教育

作者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时间&…

MOOC会变成另一个“信息孤岛”吗?

一些学校前些年建成的网络精品课程大多是孤立的、重复的、无法及时更新的,最终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课程,也依然面临类似挑战。

灵魂贫乏时代对教育的理性反思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建构共生价值,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过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价值活动,都是价值的创造和消费活动。我想主要从五个方面谈一些我的价值主义教育观,理性反思中国教育应该从反思人类教育开始。

武大学子投身私立学堂: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素质

教育是以人为最高的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为什么一定要去做教育?答案是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素质,而我们目前的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为什么这么说?看看教育和社会的现状以及我们传统文化的断层现象我们就可以明白。

覆巢之下无完卵,文革教师多批斗

距离当时已近半个世纪了,这些事不是个别人的,而是普遍的,当然名人们可能受到的屈辱、磨难更大些,但是普通百姓人家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没有名人、没有显贵,这只是普通中学的几位普普通通的老师的遭遇和命运,也许可以作为那段历史时期广大知识分子的缩影。

来自学生的反抗

一个制度最粗鄙的地方,可能就在于:不论是顺从它还是反抗它,都会让人无所适从、不那么如意,而两方面都有人乐此不疲。我们可能要回到苏霍姆林斯基给出的建议——“要相信孩子”。否则,如果不公平对待弱势或者更倾向于保障弱势,我们跟他们之间会充满谎言、误解、对抗,这些都带不来好的教育。

丁学良:没有利益勾结,学术腐败不成气候

近年来进入公众视野的学术腐败事件越来越多,主要是媒体对这方面的报道尺度放宽、更加关注的缘故,未必是学术腐败越反越多。实际上,被揭露的学术腐败只是冰山一角,高校不是隔绝于社会的象牙塔,发生在大学围墙内的学术腐败只是整个社会腐败的缩影而已。

从《窃读记》看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思想净化”

语文课文是孩子重要的精神食粮,但教材编写者却像是这些精神食粮的主人,既不尊重作者,更不尊重孩子,挑三拣四,任意妄为,再以次充好灌输给孩子,来决定孩子的价值观、审美、趣味。

开学季变“考试季”,畸形教育生态需反思

有这样一则故事,说是某地居民要修一条道路,只是不知道怎么设计才符合多数公众的意愿。有聪明人告诉设计师,其实答案很简单,只要按照现实中居民自发踩出的路径修就是了,何必独辟蹊径?本来一个好端端的假期,原本就应该让学生轻松度过的,但将面临各式各样的开学考试:“摸底”考、分班考、分层考……

中国有精英教育吗?

什么是精英?按照古代中国人的说法,“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即使在北大、清华等名校,人们也只是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学习一大堆除了没用外没有任何缺点的东西,然后兴高采烈地进入社会,作为一个精巧的自利者而奋斗终身。无论在知识层面还是人格层面,他们都未能通过高等教育而变成整全的人。

优质的教育不仅仅意味着砖盖的学校

本文作者原任埃及投资部部长,现为世界银行的董事长(managing director),其文章说明了教育对人类发展的巨大意义,并指出,办好教育,不仅仅是要建设好硬件,更要建设好教师发展、学生评价等软件。

“打破壁垒”不是目的,在线教育并非替代品

越来越多的网络大学正重新定义教育。教育的壁垒被打破的同时,这一新趋势对于传统的教育机构又意味着什么?

中国学校是思考与创造力的监狱

思考实际上就是运用先前的情感体验理解新的情感体验,而创造力是将新旧两种情感体验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全新的、完全原创的情感体验。从创造力的视角来看,中国学校最具危害性的举动,莫过于它们通过非情感体验的学习,将情感与记忆截然分开的那种方式。

无批评的教育是伪教育

教育的目的指向是激发学生获得上进的内在动力和能力。因此,教育的各项行为都必须以此为方向。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都是以达到这一目的为指向的。大家都觉得,相对于表扬来说,批评是较为消极的行为。

考试笑傲全球,改革任重道远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生产出中等知识水平的会计,电脑程序员与技术官僚可谓不费吹灰之力。可是,推动21世纪的全球经济发展所需的企业家与发明家,又该到那里找呢?中国最有前途的学生们还是得跑到国外去接受管理科技与创新思想的教育,同时还要把以前应试教育灌输给他们的那一套统统忘掉。

中国高校“一流教育”的背后

高校合并还带来了管理难,大学内非教学机构本来就冗员充斥,合并后问题更为突出,机构庞大、人员臃肿、责权不清、效率低下等等问题难以避免。

布莱恩·卡普兰:教育不是变魔术,教授不是魔术师

教授不可就一个奇怪的话题上几节课,就让学生在未知的某项工作上表现加分。我对我自己的工作很满意。我为此而勤奋地工作。但如果纳税人能省下投进教育的钱,学生们能少上几年学,像我这样的教授能进入真实世界找一个真正有生产力的工作的话,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爱因斯坦:学校要培养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个体

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进步和变化。

鲁迅文学奖,评作家还是评作品

8月11日,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选结果正式公布,随即引发质疑,成为近期的一个文化热点话题。参与投票的评委们,是如何看待这些质疑的?光明日报特别邀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常熟理工学院教授丁晓原,河北省作协副主席郁葱,河南文学院院长何弘三位评委进行集中回应。他们分别担任报告文学、诗歌、短篇小说组别的评委工作。

许纪霖谈应试教育:应试能力是表象,摧残尊严是实质

在国外,我会批评一些中国留学生(大多数出身于所谓“排名在华东师大”前面的大名校)只有应试本领,除了高托福成绩,缺乏专业兴趣和研究能力。而在这次反思“考研变高考、地方高校变考研基地”中,我想引起大家注意的是,那些学校出身的研究生们,从他们的素质而言,都是聪明的精英,但为什么四年的本科应试教育,将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活活糟踏成了考研机器?

从“马航失联”看中国的新闻学教育

“马航失联”也许是人类航空史上最诡异的事件。几个月以来,除了搜救行动之外,一个引人关注的焦点是中国媒体在此次新闻报道中令人失望的表现——失望说得还比较客气,更严厉的批评是“完败”——当然,在分析中国媒体为何表现如此疲软时,国家实力看起来是问题的根源。新闻竞争表象下的其实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暑期辅导班到底“补”了谁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给暑假经济带来了生存的土壤。而家长和学生选择假期补习,也多少显得有些无奈。其实,“补”与“不补”,家长还是应该多听听孩子的意见。有关专家建议,即使要补习,也应该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有侧重地进行科目的选择。

朱永新:希望教育部门蹲下身看看民间的探索

发表时间 | 2014-3-3 &n…

关于“有效教学”的另类思考

近几年来,“有效教学”这个词如同台风来袭,铺天盖地,各类教育杂志、领导与专家的报告以及日常的教学研讨中随处可见,诸如“实施有效教学,打造有效课堂”一类的口号也比比皆是。
在这些口号的风潮之中,确有一批躬身探索的实践者,但也不免有一些掺和热闹不知所之的盲从者;这些口号的风潮中还不免掺杂着一些思想的泡沫,干扰着人们的行为,甚至变味为一种学术的浮躁。
然而,学术必须是严肃的,需要不断过滤来清除泡沫与杂质才能保持清纯,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它的正能量。

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成人”

发表时间 | 2014-08-06 …

薛巍:哲学如何切入现实

哲学论辩与政治论辩在逻辑的复杂性上存在差异。政治论辩不像学术辩论那样严谨,但政治家跟哲学家一样在逻辑上敏锐。不过哲学家们的论辩有一个优于政治家们论辩的地方。正经的哲学论辩必须在一开始全面地理解对手的立场,然后用最讲得通、最有吸引力的形式阐述这一立场。而政治家们往往不正当地攻击他们能找到的其对手的观点中最薄弱的表述方式。“如果坚持哲学家们理解和阐述对手的观点的原则,就能够极大地提高政治论辩的质量。”

龙应台:不会闹事的一代——给大学生

作者 | 龙应台  &nb…

袁伟时:关于改革、教育及传统文化——答新浪网王芳

受访者 | 袁伟时  &n…

高考作文,改起来并不难——专访北大语文教研所所长温儒敏

作者 | 陈一鸣  &nb…

丁学良:中国的大学最差的是软环境

受访者 | 丁学良  &n…

闵良臣:中美教育对比

作者 | 闵良臣  &nb…

罗崇敏: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不要中国特色

作者 | 黄婷  发表时间…

博雅教育之死

作者 | Joseph Epstein&nbs…

盛洪:莫言是平庸教育的“漏网之鱼”

作者 | 盛洪  &nbs…

刘道玉:今日大学的五重危机

作者 | 谢湘 堵力 &n…

郑也夫:中国教育病理

作者 | 李北辰  &nb…

叶笃正生前访谈:中国教育思想的失败

作者 | 马国川  &nb…

大学课堂的怪现状

作者 | 史作杰  &nb…

梁卫星:没有童年的儿童节

作者 | 梁卫星  &nb…

钱理群:中国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

演讲者 | 钱理群  &n…

[南方周末]钱理群“告别教育”

作者 | 曾鸣 袁幼林 &…

张曙光:教育部门的行政管制造成了什么结果

作者 | 张曙光  &nb…

[FT专栏]中国大学教育的“围城”

作者 | 李成贤 发表时间&nbsp…

袁伟时:中国教育魂兮归来

受访者 | 袁伟时  &n…

张曙光:基础教育机会平等之重要

作者|张曙光  成稿时间|2002–05–…

盛洪:不能再用计划经济的方法管理教育

受访者 | 盛洪  &nb…

张曙光:靠计划体制创世界一流大学是死胡同

作者|张曙光  成稿时间|2002–04–…

刘道玉: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比尔·盖茨

作者 | 刘道玉  &nb…

信力建:高校改革最重要的是去行政化

作者 | 信力建  &nb…

[演讲]傅国涌:民国教育的花开花落

——2012年1月在哈尔滨讲 演讲者 | 傅国…

Ken Robinson:如何逃出教育的死亡谷

演讲者 | Ken Robinson…

[美国高等教育纪事/纽约时报]中国难题

作者|佚名  发表时间|2011-11-03 来源|互联网 &nb…

盛洪:教育权问题是一个宪政问题

反观教育领域,可以看出这是抗拒改革开放原则的顽固领域。在其它领域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里却却没有发生,它还停留在计划经济阶段。

[访谈] 丁学良:教育“产业化”的争论是术语上的误读

采访者 | 周慧兰  &n…

张曙光:大学校长晋升副部级实际是一种贬低

作者|张曙光  成稿时间|2000-05-04 &nbs…

刘军宁:中国教育“病”在哪里?——答向继东

要想办出好大学,就要限制国家对教育在某些形式上的参与,准确地说是要限制国家对教育的无节制干预。

刘道玉:中国高教在转型中迷失方向

作者|刘道玉    发表时间|2011-03-…

关于我们

醒客教育思想网由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题写站名,并得到茅于轼、张曙光、雷颐、汪丁丁、丁学良等国内知名思想界人士的支持,是一个传播国内外最新教育思想、观念资讯与新知的公益性网站。

联系我们

E-mail:edu.thinker@hotmail.com

微信公众号:eduthinkers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eduthinkers

醒客教育思想网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113215号

             

Designed by 广州醒客

Powered by WordPress

// www.eduthin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