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

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这是邓实在1904年说的话),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他们不是读书,而是像高高在上的法官,把中国书籍当作囚犯一样来审问、逼供。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

[高等教育纪事周报]愤怒的语言Ⅱ-语言的对决:乔姆斯基攻防战

埃弗雷特发现,毗拉哈语中不存在这种所谓的“递归性”——毗拉哈人并不将语言单位互相套嵌,而是只讲简单的短句。这一发现似乎足以颠覆整个语言学体系,事实也的确如此:2005年,当埃弗雷特的论文发表时,引起巨大轰动,而他跟乔姆斯基的决斗,也就此开始。

[高等教育纪事周报]愤怒的语言

上世纪90年代初,乔姆斯基在一次演讲中,又拿火星人说事。当时在现场的埃弗雷特注意到,后排就坐的一帮研究生大笑着互递钞票,因为他们之前打了个赌,赌的就是何时、何刻,乔姆斯基会再一次抛出火星语言学家的故事来。

薛涌:从中国文化的失败看孔子的价值

中国的历史,自春秋战国之后就误入歧途,乃至后世的儒学,也多是反孔子之道而行之而不自知。孔孟之学仿佛是被后世层层污泥所掩埋的精神资源。我们要想受益于这种精神资源,就必须如同考古挖掘一样,穿透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回到孔孟的原点上。

饶毅:中国未来与科学的隐患

中国科学发展是比较晚。科学技术对于中国来说,可能迄今主要作用还是培养可以山寨国外成果的人员。科学在中国产生的原创性工作不多,能直接支撑产业的不多,可能主要是为我们培养人,为我们培养能够引进消化先进技术的作用大于原创的作用。

施一公在《科学》发表突破性成果,被认为可冲击诺奖

“剪接体”是人类细胞中必不可少的“分子机器”之一,但人类对其工作机理的了解,一直缺乏结构生物学的证据。

资中筠:学术界的“成功为失败之母”现象

这一代学人承半个世纪学术之衰疲,各学科公认的权威多已凋零,留下大片荒原。新时代的需求又是空前的旺盛,稍有所成即可“填补空白。生逢“跨世纪人才”特别得到重视的年月,没有前人挡路,没有论资排辈的压制,得以早露头角,早当大任,确是幸运。另一方面却少了严格的标准和权威性的评判,缺少了精益求精的动力;无暇顾及基础就盖高楼,少了某种自然成熟的过程。

雷颐:“孔教拜孔子,孔子要上吊”

这三个人,都把孔夫子当作砖头用,但是时代不同了,所以都明明白白的失败了。岂但自己失败而已呢,还带累孔子也更加陷入了悲境。

郑也夫:新父朽败之由来——与应星商榷

在诸多问题上我倾向于从制度而非文化上寻找原因。而在认识一个当下最丑陋的现象,最失望的情形时,神使鬼差,我转向了文化和人格。

应星:且看今日学界“新父”之朽败

如果学术精神没有经过认真的反省和重新的奠基,如果学术体制没有进行严肃的批判和深刻的改造,只靠自然的代际,是注定无法克服学人那种媚俗之风和浮躁之气的。

[自然杂志]中国限制公共数据分享将拖累研究与创新

在整个中国社会,对于公共数据获取和分享的限制正愈演愈烈。如果这个问题不被解决,将会拖慢科学研究与创新。中国大部分的公共数据由政府部门掌握,增强了其垄断地位,使得研究者们获取信息变得更为困难。

林毓生:什么才是真正的学术自由?

有一次我们要找一个欧洲工业史的教授。找到一位女学者。她是哈佛和MIT研究欧洲工业史的两个权威共同推荐的,认为从来没见过一个年轻人这么优秀。但是她很年轻,论文还没写,只有一篇研究计划。那怎么办呢?

民国时期怎么评教授

1917年,教育部公布《国立大学职员任用及薪俸规程令》,规定大学教师晋级参照五个标准:一、教授成绩;二、每年授课时间的多寡;三、所教授学科的性质;四、著作及发明;五、社会声望。

严辉文:名人不必当教授,教授本该是名人

眼下更重要的,是要考问我们高校的教师成长机制,既要抓住机遇吸纳名人,更要考虑如何让更多的教师成长为名人。

大学精神缺失,何以培养大师?

什么是大学精神?就是大学里的人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如果你到麻省理工学院去看,你去的时候发现大家崇尚的就是学术卓越,都憋了劲去竞争做到最好。

试答“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学术大师?

所谓“钱学森之问”,就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晚年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谁的燕京学堂?

燕京学堂风波至今仍未平息,朱永嘉先生投书澎湃新闻,表达了对燕京学堂项目的看法。作者认为,设立燕京学堂“脱离了北大在五四运动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

价值观:影响学习的深层因素

在知识学习和问题解决中加入人性化因素的重要作用,并为相关具体学科的研究如英语、数学、历史等,开辟了广阔空间。通过理解人的目标和奋斗经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学习的意义,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这表明了对目标与价值观的理解对学习者是多么重要。

郭齐勇:“五四”的反省与超越——单线进化与新旧二分

一个成功的现代化是有选择性的。它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即现代与传统的相互挑战、相互批评、相互适应。

《卫报》高教专栏联合主编:中国应严肃对待学术造假

马金森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同时指出,中国的科研环境并不理想,“不仅是中国,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科研项目都会遭遇行政干预……最好的结合方式是让同行评审决定是否操作大部分科研项目,完全独立于行政,政府控制部分科研项目。不过,我认为中国难以达到这种理想状态。”

中国学者在一古老数学问题上获重大突破

作者 | 丁佳  &nbs…

熊培云、许知远、梁文道:知识分子与私学传统

演讲者 | 熊培云 许知远&nbsp…

丁学良:面临“精神重建”的知识分子

口述 | 丁学良  &nb…

汪丁丁:我那篇被“手撕”的序言

作者 | 汪丁丁   发表时间 |&…

“终生副教授”谌洪果:我为什么不参评教授

作者 | 谌洪果  &nb…

蒋志如:试问中国法学院何处去?

——以案例教学法在中国语境的遭遇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蒋志如 &nb…

王晓渔:历史教科书的两个怪圈和两种叙事

作者 | 王晓渔  &nb…

资中筠:“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也谈学术腐败

作者 | 资中筠  &nb…

陆键东:“要对得起陈先生,要对得起历史”——《陈寅恪的最后20年》或再版

采访者 | 邵聪  &nb…

汪丁丁:远比学术腐败更普遍的学术浮躁

作者 | 汪丁丁  &nb…

汪丁丁:我们为什么要维护或不维护学术规范?

作者 | 汪丁丁  &nb…

汪丁丁:启蒙意味着为科学划界

作者|汪丁丁  发表时间|2006-12-25  来源|作者博客 …

英美科学家批评大学重科研轻教学

作者 | 郭英剑  发表时…

陈嘉映:应取消大学本科的哲学专业

采访者|温新红 李娜  受访者|陈嘉映 &nb…

雷颐:学术腐败与两种学术生产机制

作者|雷 颐  发表时间|2008-06-08…

关于我们

醒客教育思想网由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题写站名,并得到茅于轼、张曙光、雷颐、汪丁丁、丁学良等国内知名思想界人士的支持,是一个传播国内外最新教育思想、观念资讯与新知的公益性网站。

联系我们

E-mail:edu.thinker@hotmail.com

微信公众号:eduthinkers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eduthinkers

醒客教育思想网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113215号

             

Designed by 广州醒客

Powered by WordPress

// www.eduthin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