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德鲁克如何洞察卓越老师之特质

通过“教学观摩”,我很早就下结论道:老师没有一定的类型,也没有完全正确的教学法——教学就像一种天赋,像贝多芬、卢本斯和爱因斯坦等那些与生俱来的奇才;教学是个人特质,与技巧和练习无关。

丁学良口述(下) | 同一代人,同一种追求:李强活在丁学良的记忆里

中国如何能够早日实现现代化,又同时能够介入世界文明的主流,这是强爷我们这一代人最最关心的问题,这也是强爷把我们撮合起来想多做点事儿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强爷的走带走了我们这一代人很多很多无形的宝贵的精神的、文化的、价值的、理念的、历史的财富……

丁学良口述(中) | 同一代人,同一种追求:李强活在丁学良的记忆里

一个可靠就不容易了,两个可靠就更难了,找到这样的一个人真的不容易,就是他是‘双可靠’,不是‘一可靠’,上面下面的人都觉得他可靠,这样的人极少,他同时又对学问很认真很坚持,对人很厚道,要把这些素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啊,难得。

丁学良口述(上) | 同一代人,同一种追求:李强活在丁学良的记忆里

强爷身上有那么多的好的品质,我们这些人都很羡慕,我们这些人也低于他身上这些好的品质,即便我们自己不具备,因为他的朴实,他的宽容,他心态的开放,他生活方式的简朴,他对学生的爱护,他对青年教师的帮衬,他为中国政府行政部门做咨询时提的扎实措施建议……你很难找到这么多优点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逝者|江平与他的时代

少年时志得意满、青年时跌入谷底、中年时奋起拼搏、晚年时老骥伏枥,江平的人生经历坎坷而精彩,但不管时光如何变幻,他心中始终有一团不灭的法治之光,支撑着自己坚守真理、坚持道义,持续为“法治天下”的梦想而呐喊。

陈梦家的绝路与汉字的生路

作者 | 何伟    发表…

罗征启身后事,深大二次改革何以失败告终?

罗征启先生是中国改革开放无法绕过的重要历史当事人,他于深大所开启的改革,其意义已不限于对大学改革,对整个中国教育体系改革,乃至中国未来之路该如何抉择,皆当有深刻启发。

纵观中国近现代、当代所有改革者,他们身上几乎皆具两种品质:智慧与勇气。而后者,尤为稀缺,甚至可以说,某种意义上,二者之间可以直接划上等号。因为,没有勇气的智慧,绝非真智慧,而没有智慧的勇气,只能是莽夫之愚勇。

从德鲁克的一生看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这位年轻的女士发现了小德鲁克的两个特点:书写很难看,写作很出色。对于前者,艾尔莎小姐只要求小德鲁克写字能让人看懂即可;对于后者,艾尔莎小姐鼓励小德鲁克每周都写一篇自己想写的文章,训练他的写作能力。这种教学法带来了两个结果:第一,终其一生,德鲁克的书写都很难看,但还不至于让人读不懂;第二,德鲁克的写作才能极为突出。

[演讲]哥大校长2019毕业演讲:当消极天性被激活,唯有深层思想能实现生活价值

这里被严密规范的学术探索防卫,坚守着由全方位怀疑主义所领导的开放性对话,并怀着对人类成就的无限尊重。哥伦比亚大学晨边高地校区在一个世纪前建立,并一直代表着有序、传统和不断自我探索的理想。

[演讲]扎克伯格在母校哈佛大学做演讲:毕业生要团结全人类

现在轮到我们这一代人定义“公共事务”的时候了。在地球摧毁之前,阻止气候变化,怎么样?让数百万人愿意参与制造和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治愈所有疾病,好不好?通过志愿者跟踪他们的健康数据和分享他们的基因组。今天,我们可能要花在治疗病人的钱,是花在研究治疗方法让人类避免染上疾病的五十倍……

吾曹不出如苍生何——梁漱溟与中国的现代化(下)

他年轻时有一篇文章就是《吾曹不出如苍生何》,颇以担道救世为许。我觉得,他一辈子都是这种心态,而这是最可宝贵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节操。他把自己看作社会良心的承担者,代表了社会的良知、理性和教养。

“我不是学问家而是实干家”——梁漱溟与中国的现代化(中)

1978年前后,他在政协会议发言,连续7次就讲同一个主题:中国需要民主法治。他有一句话,说究极而言,人是不可信的,指望人去做好事,是有希望没指望的事。此话出自一位儒者之口,而极言民主法治的“制度”的重要性,实在令人吃惊而感奋。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与中国的现代化(上)

1918年11月7日,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正准备出门,遇到漱溟,二人谈起关于欧战的一则新闻。“世界会好吗?”梁济问道。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梁济说罢就离开了家。三天之后,梁济投净业湖自尽。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刘道玉:我这一生坎坷,是我的性格决定的

在加拿大念书的小孙女大前年回来,刘道玉带她逛校园,路过树林中某一任校长的雕像,小姑娘用生硬的汉语问他,爷爷,你的石头在哪里?“我说爷爷没有石头,不要石头。”2007年武大首届作家班的22位作家准备捐款给刘道玉建一座铜像,刘道玉忆称校方以“校园没有合适的地方”拒绝了。对这一切,刘道玉显得平静。

创造中国首个语言学系——王力孤独而尊严的一生

战争没有毁掉中国的学术,王力的成果与几乎同时发表的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汉语语法论》一起标志着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成熟,并很快影响到了国外学界。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邵敬敏说,“这三部巨著是奠定了我们国家20世纪40年代当时传统语法的学术基石。王先生是第一本,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一部书。”

世上已无周大风,哪里去找民国范?

惊闻《采茶舞曲》词曲作者,著名音乐家、教育家周大风先生因病去世,享年93岁。唏嘘不已,感概万千。记起2010年10月16日我带儿子史努比参加“浙江人文之旅”赴余姚祭拜黄宗羲诞辰400周年结束之际,一行人绕道北仑拜访了著名音乐家教育家周大风先生。

席酉民:未来大学,重塑还是破产?

为什么现在的大学教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求而又难以产生根本的变革?管理大师德鲁克先生曾指出:任何公益事业和非盈利组织的结构变革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内部,而是来自于外部。

死亡诗社: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学校教育的功利和刻板,家长把改变家庭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在这一点上,五十年代的美国和当今的中国不是惊人的相似吗?

我为什么不参评教授?

作者|谌洪果 来源|新浪博客 图片来源:网络 武汉大学法学副教授陈…

钱理群“告别教育”:理想主义必然是丰富的痛苦

一校之长唤起大学自由精神

大学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中心,传播人类先进文明和道义理想是它的使命所在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在中国的出现不过短短一百多年,但它产生不久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让后人几乎只能仰望,这是与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拥有过蔡元培、蒋梦麟、竺可桢这样的大学校长分不开的。

中国语境下的“杜威”:朋友、恶魔与旗帜

“约翰·杜威的中国化”这个论题,是教育学西学东渐的一个典型事例,也一样是一个在转换中伴随着矛盾的过程。在杜威1919年到1921年为期两年的访华之前,产生了大量的中文文献,提纲挈领地论述实用主义教育,及其具体的教育理念。

叶开深思“语文之痛”,独自编写“一个人的教材”

女儿上学之后,叶开开始关注学校里的语文教育,他把几本语文教材全都仔细看了一遍,越看越感到问题严重,一些原本是经典的作品,到了教材里被改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叶开在教师版上一口气写了12篇专栏文章,专栏的题目是“语文之痛”。

朱清时总结南科大这五年:“钱学森之问”答卷上交

南科大创立之初,朱清时一心想办一所能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学校,他提出“自主招生、自授文凭、去行政化”三大口号,并希望通过学校章程将这些改革注入南科大的基因。“改革很难,涉及到很多规章制度甚至法律法规,但最难的是,需要一批参加实践的人。去行政化,最关键是人的观念。学校运作不完全按照谁的官儿大,就谁说了算,而要按照谁掌握办学规律,谁说了算。”朱清时说。

李庆明在教育改革实验中“无知的代价”

过去8年他一直担任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深圳南山附属学校校长(简称“央校”),并以一系列异于常态的教育改革实验引发了社会关注。但最近他陷入了一场困境之中:不久前他被通知其校长职务将被解除。

爱因斯坦:学校要培养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个体

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进步和变化。

许纪霖谈应试教育:应试能力是表象,摧残尊严是实质

在国外,我会批评一些中国留学生(大多数出身于所谓“排名在华东师大”前面的大名校)只有应试本领,除了高托福成绩,缺乏专业兴趣和研究能力。而在这次反思“考研变高考、地方高校变考研基地”中,我想引起大家注意的是,那些学校出身的研究生们,从他们的素质而言,都是聪明的精英,但为什么四年的本科应试教育,将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活活糟踏成了考研机器?

诗人阿多尼斯:获奖与否与作品价值无关

“当世界上的一切已经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时候,只有诗歌像爱情一样,可以表达最深刻的本质。”2013香港诗歌国际诗歌之夜上,83岁的叙利亚著名诗人阿多尼斯即席发言。

杨志彬:学前教育要回归到教育本质上

孩子和孩子不一样,不能一概的说这不行,那不行,这就对,那就不对,这当中是很不一样的。而且现在一个人的成长不光光是幼儿园这几年,小学环境变了又一个发展,中学环境变了又一个发展,高中又一个发展,成长是阶梯状的,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不能一锤定音。

鄢烈山:朴槿惠受惠于父母最重要的是家教

一个出身大户的母亲,教育住在总统府的三个孩子,核心价值观是,不要有优越感,不要搞特权,不要炫耀。用她时时叮嘱子女的话说:“就算父亲是总统,我们也不会有任何改变。别忘了这里只是暂时借住的地方。”

教育家长:长江学者的另类实验

从今年3月以来,每隔几周的周末,复旦大学物理楼的会议室就会异常热闹——任教于复旦物理系的侯晓远教授在这里举办“家长会”。
前来参加免费教育研讨会的家长们,有的是孩子刚刚出生,有些却已经上初中了。每次3~4小时的研讨会,只有一个且无法终结的主题:如何教育孩子。针对家长们提出自己在育儿中的问题,侯晓远组织大家一起研讨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

多贝网CEO陈广涛:在线教育的未来是UGC模式

陈广涛:多贝将来长远的目标是要做平台,我可能说过做淘宝那样的平台,更多的是举一个例子,让大家能更好地理解这个模式。媒体说我要做在线教育的淘宝,其实是一个误读。多贝是要做一个平台,内容不是我来生产的。如果做成的话,可能有点像豆瓣。我并不是说多贝最后会变成豆瓣那样,我认为,在国内它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东西,是中国特有的东西。

朱永新:希望教育部门蹲下身看看民间的探索

发表时间 | 2014-3-3 &n…

俞敏洪:中国唯一的大学是教育部

不管我们怎么宣传要求教育公平,都很难做到让领导的孩子按区划片上偏远的学校的,他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就受到了当地最好的教育,因此他们走进中国最好的大学就变成了一种必然。

毕唐书:向军阀致敬——民国军阀的教育情结与建树之一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这些靠枪杆子打天下的军阀当政的时期或地区,教育几乎都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这些并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武夫对教育的理解和热忱,以及在教育方面的建树,都让你不得不对其刮目相看,肃然起敬。

鲁迅的教育思想

鲁迅先生的思想之深刻,文笔之犀利,行文之简练,在中国文坛至今罕有可与之比肩者。然而,除了思想、文学上的成就,先生在教育上的建树却鲜为人提及。先生自1909-1927年,期间或做教师或做教育部官员,在教育战线工作了18个春秋。18年占了他生命三分之一,虽然,时间并不能使一个人成为教育家,而先生堪称教育家,实在是他在教育观念与方法上有许多至今仍可为我们所借鉴,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对中国教育的反思

现实给中国的教育设置了一道复杂而严峻的课题:教育应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如何面对目前社会领域所出现的各种窘困和问题?因此,教育必须把自己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通过教育的改革实践,构筑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去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杨绛先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7月17日,杨绛先生103岁生日。岁月难掩其风华,103年的她,在“人生的边缘”收获着更多的平静和智慧。
她是专家学者,是作家翻译家,是“最闲的妻,最才的女”。这位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有着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扣动着从知识界到普通老百姓的心。

试答“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学术大师?

所谓“钱学森之问”,就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晚年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对待本科教学低龄化,上海教育改革

针对国内高校普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翁铁慧表示今年上海已经开始改革,今后将要求上海所有市属高校的所有教授(科研类编制除外)必须给本科生上课,而且要上基础课,否则就不能聘任教授岗位。

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成人”

发表时间 | 2014-08-06 …

价值观:影响学习的深层因素

在知识学习和问题解决中加入人性化因素的重要作用,并为相关具体学科的研究如英语、数学、历史等,开辟了广阔空间。通过理解人的目标和奋斗经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学习的意义,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这表明了对目标与价值观的理解对学习者是多么重要。

难以道别的司徒雷登

“我要这样地死去/漫漫时日使命已履/已得酬报的我心中有一只岁暮百灵在歌唱/让我皈依那宁静西方/像日落,死得灿烂、安详。”

哈佛首位女校长毕业典礼上演讲:我们欠世界些许答案

哈佛大学第28任校长德鲁•福斯特于5月29日在学校“三百年剧院”做毕业演讲。她指出哈佛大学未来发展任重道远,“哈佛大学欠世界些许答案,些许问题,些许意义”。她认为学生在探究答案的同时也要不断产生疑问,用疑问解答另外一个疑问,这才是世界取得进步的基石所在。

笑蜀:人命贵贱与国家命运——还从陶行知说起

作者 | 笑蜀  &nbs…

傅国涌:陶行知的教育救国梦

作者 | 傅国涌  &nb…

“根叔”卸任华科大校长 离任演说19次提遗憾

作者 | 许路阳 何永霞 …

教育“奇官”罗崇敏 改革派官员的背影

作者 | 赵佳月  &nb…

雷沛鸿:被遗忘的教育家

作者 | 凌宸  &nbs…

叶笃正生前访谈:中国教育思想的失败

作者 | 马国川  &nb…

师者汪丁丁

作者|刘彦  发表时间|2011–11–1…

寡言君子梅贻琦的“慢、稳、刚”

作者|王开林 发表时间|2011–03-01 来源|《…

葛剑雄:请辞复旦图书馆长与教育部有关?

采访者 | 严友良  &n…

陆键东:“要对得起陈先生,要对得起历史”——《陈寅恪的最后20年》或再版

采访者 | 邵聪  &nb…

刘道玉:办一流大学绝不能是“急就章”

采访者|刘春林 庄树雄  受访者|刘道玉 &n…

千秋功罪罗家伦——陈寅恪中意的大学校长

作者|王开林 发表时间|2012-08-01 来源|《同舟共进》 …

牛津:政治家校长彭定康

作者 | 李倩 发表时间 …

冯友兰的大学理念

作者|高秀昌  发表时间|2009–12–…

崔永元: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演讲者|崔永元   发表时间|2011-03-01&nb…

北大“功狗”蒋梦麟

作者|王开林 发表时间|2012-03-01来源|《同舟共进》 &…

北师大校长董奇:我为什么提出“四不”承诺

作者|董奇  发表时间|2012–08–1…

雷颐:张中行分析新北大为何不如老北大

  作者|雷 颐  发表时间|2009-04-…

雷颐:新文化与新教育

  作者|雷 颐  发表时间|2009-05-04  来…

雷颐:校长当如竺可桢

作者|雷 颐  发表时间|2007-03-28   来源|作者博客…

雷颐:天下第一的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风骨

作者|雷颐  发表时间|2009-4-22  来源|中评网 &nb…

关于我们

醒客教育思想网由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题写站名,并得到茅于轼、张曙光、雷颐、汪丁丁、丁学良等国内知名思想界人士的支持,是一个传播国内外最新教育思想、观念资讯与新知的公益性网站。

联系我们

E-mail:edu.thinker@hotmail.com

微信公众号:eduthinkers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eduthinkers

醒客教育思想网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113215号

             

Designed by 广州醒客

Powered by WordPress

// www.eduthin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