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郭于华 发表时间 | 2025-07-29 来源 | 公众号“于华看社会”
教育场域,AI 来袭,虽然在任教时已经初步了解和体验过“人工智能”的新锐和神奇,但毕竟教学和研究工作并未受到其要命的影响。
现在大不相同了,教研岗位上的教师们近乎被动地卷入AI旋涡,难以自拔;其所遭遇的大数据、高科技手段令其眼花缭乱,或不知所措,略举几例如下:
云上督导:教室中的摄像头会将每节课录音、录像,上传至云端;督导人员可以随时调看上课的记录,也可以在云上实时听课;而“督导者”是何人、由谁选定、多少人听课、何时实时听课等都是任课教师毫不知情的,直到期末教学评估时才会获知督导们的评判和打分。
说到教学评估,之前是由上课的学生打分和评价的,间或也会有教务部门的人来旁听,通常都会和任课教师打个招呼;后来是抽查,一学期可能有一两节课会有督导来听:他们会拿着表格打分,看教师课上有没有跟学生互动,课程有没有思政内容等。现在就更先进了,AI会辅助督导评判打分——它可以识别监控画面,比如在教师讲到某个知识点时,会统计班上有多少学生抬头听课。
别小看这种“高科技”督导,其评判和分数会直接影响到任课教师的教学排名、职称评定,甚至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AI技术生成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以一系列量化指标规制教学过程和步骤——主题导入用时几分钟,知识点讲解用时几分钟,分组讨论、总结延伸,布置作业等环节的安排;
对教师课堂行为设置要求:如每节课要求有板书(这时怎么不搞电子化了?);要求老师不能只站在讲台上授课,要不时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进行眼神互动(送出电波?)。
不只于此,在AI辅助督导下,还要统计学生听课时的抬头率并要求教师努力提升学生抬头率。怎么提升呢?有青年教师谑提建议:要不把投影打到天花板上?学生不就老得抬着头了吗?
现在的课程设计强调要引入AI工具,需要推行校–企合作下各种教育公司的产品,比如给AI一些知识点,让它生成课前预习题、突出知识点、课后习题等。教师们要输入、标记、审核知识点,通过模型技术,形成所谓的“知识图谱”。这看上去似乎很科学,但却把教师和学生都变成了AI的套中人,变成一些教师所感受到的流水上的 “数据工人”。
有了解这种课程设计的人士指出,因为当前对于“大学课堂应该如何授课”还没有一个标准,所以只能套用初/高中的课程设计模式来制订这些教学要求。这不免人让疑惑:这是小马拉大车还是小鞋套大脚?而这一套高级科技手段操作下来,怎么让人感觉好似回到了幼儿园大班或初级小学的课堂?
已经有许多教师感到: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上课了。这种图谱式模板化教学的评价体系令教师产生普遍的困惑。
以社会学的田野工作方法为例,本是无法具有固定模式的。要了解复杂动态的社会结构关系,涉及到各样的人际关系和互动过程,互为主体性的语言、情感交流和具体情境,……远非图谱、模板、条框、知识点所能包揽,如果不结合具体个案和经验去讲解,学生是无法理解的;而且教学不是灌输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也参与在教学过程上,与教师也存在主体间性,也要将他们自身的经历感受融合其中。
而督导们却对如此上课的教师做出“太高高在上了,上课是在讲自己的研究经验”;有关田野地点的选择批评任课教师所言“有时候你选择在哪做田野,似乎有命运冥冥之中的安排”是在“跟学生宣扬宿命论,意识形态有问题”。这种督导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其实,教师如果偷个懒,完全可以整理一些知识点,强调几个要点,布置一些思考题,让AI按部就班地设计课程就好,因为标准化、流程化、模板化非常适合用AI去完成。但是人呢?独立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呢?教学相长的互动呢?讨论和质疑的空间呢?如此,正向一些老师开玩笑却让人笑不起来的话:
“还不如让AI来上课,需要我们老师干什么?”
“差不多准备准备就得了,不要对教学有那么大情怀,总想着要给学生带来什么,如何去改进。”
“其实教学只是评职称中的一个小要点,不如更多投入核心任务,自己的科研更重要,不值得为教学花这么多时间。”
学生一方也不容乐观。例如教师收到由AI生成的作业、报告、论文。有青年教师说,“收上来的学生作业,有相当比例很明显能看出是直接从AI生成结果搬运过来的。批改多了,甚至可以一眼辨别学生用的是哪家AI。”
这种作业也许更优秀更完美,但学生自己的思考过程呢?作为人独有价值理念、批判意识和独立精神呢?——这几乎是让现在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普遍忧虑的问题,也是难免令人生出幻灭感的所在。
运用AI 进行授课指标设计和督导者不知是些什么人?不知他们将教学乃至教育视为何物?不知他们自己是不是教过书、是不是做过科研?退而言之,即使他们不懂社会科学,即使他们也没有专业的教学和研究经验,甚至即使他们完全是教育外行,恐怕也不至于做出如此愚蠢+颟顸的设计并且要求所有教师按照执行吧?#@¥%&* 此处省略一百字。
有大学教师发现,所在学校统计科研成果已经变成每个月统计一次了,真是奇葩盛开啊,难道有了AI助力,拿课题、做调查研究、写论文、发表学术成果都能以月为单位了?之前以学年为单位统计教学科研成果,已经让一线教师不胜其烦,谑称自己为“表哥表姐、表叔表婶、表大爷”,如今又成了表什么呢?
AI-jiquan主义的支配,对许多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教师来说,无法正常教学,正常思考,还要承受巨大的身心压力,难免受到不公待遇。岂非成了马克斯.韦伯笔下的“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幻想着它自己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
迫使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究竟应该如何为人所用?它是提升人的能力、开拓人类思考的深度和广度的技术,还是束缚人、让人变得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控制工具?毕竟人工智能是人的创造物,是为人类服务的,它即使再聪明再智慧,也不能把人变成智障。
2025年7月28日于暑热中的清华园
版权声明
「醒客教育思想网」系公益性网站,所转载内容均非用于商业用途,
除部分本站自行生产内容,
本站所刊出其他内容之著作权,均归原文作者/原发表平台所有,
若权利所有人不愿其作品为本站转载,
请联系工作人员(edu.thinker#hotmail.com)删除。
不便之处,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