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高门槛的背后

译者 |  lsxdavidleo   发表时间 | 2010-09-15   来源 译言网

美国大学为何难进?本文通过四位专家的分析,带您进入一个深层次分析教育问题的世界。

图:纽约大学校园里的学生。为什么大学这么难进呢?

私立学校以前以招收任何付得起学费的学生而闻名,但现在,这些学校的入学门槛却也高了不少。公立学校以前的报名学生只要在高中阶段平均分在C以上即可,而现在A-的学生也有一大堆得静候佳音了。

为什么经济危机没有像影响房地产市场、顾客消费、和其他经济领域那样影响大学招生的情况呢?大学生源和招生需求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一】申请50个学校?为什么不呢?

史蒂芬·乔·特拉滕伯格是乔治华盛顿大学的荣誉校长兼该校教授,也是光辉国际集团的合伙人。

埃默里、伯克利、卡内基梅隆、南加州、赖斯、乔治华盛顿、哥伦比亚、天普、圣路易斯和西北大学,说了这么多,这些学校的共同特质是什么?答案就在本段文末。

谁能上大学;申请哪些学校;学校怎么变得如此挑剔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互相关联的。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里,四大因素影响着高校招生。

1.市场

美国有许多岗位在招聘的时候规定需要大学文凭。开一家烟酒店要许可证,开出租车要驾驶证,否则在其他地方工作的话,这张文凭几乎就是必须的。美国人深知这一点,也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争取给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

2.人口和社会变迁

1980年前后,妇女运动效果显著,劳工市场的雇佣准则也发生了变化,究其原因,是因为女性大学生的数量攀升至了男性大学生数量的一半。那时候开始,新招收的学生中比例增长最明显的莫过于那些以往的少数派:西班牙后裔数量增长最为迅速,紧接着是亚太地区来的学生和数量增长最不明显的黑人学生。今天大约有85%的学生至少从高中毕业,这一比例史无前例的高,也令更多学生得以有机会申请上大学。

3.网上申请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纽约公立学校(或许其他地方也是这样)招生办规定每名学生最多只能申请3所大学,纽约大学可以作为第四选项。这种规定针对婴儿潮时期出生的高中生适用,它可以帮助招生办对每名学生的书面申请合理分配时间。而且三也是个神奇的数字:第一个学校是“预期学校”,第二个学校是“最有可能录取的学校”,而第三个则是“保底学校”。纽约市立大学因为只有一张简单的表格,也不需要招生办进行数据录入。

今天,招生办依然会建议报考学生采用纸质申请,但大多数的申请表(包括附加文档)都是网上填写,而大学现在的招生程序因此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精简。在开发出了统一申请表后,意味着只要登录填写一次然后按下发送键就可以简简单单将自己的申请信息发往400多所大学。

我们看招生数据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大学收到的申请表和学生发出的申请表数分开来看。比如早在1965年,10个学生的申请平均发往30个学校;但是今天,10个学生平均申请70所学校,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这一切都是那么轻而易举。

4.公关和媒体的作用

黄金时段电视直播全美高校篮球联赛和橄榄球赛事使得全国范围内各高校的透明度大大增加。每年在此类赛事中杀入前四的学校都会收到雪片似的申请,忙都忙不过来。

美国本土以及全世界每年有关大学排名的特别报道使得各个大学招生办的头头们茶饭不思;学生也不得不频繁调转枪头;就连家长都要担心他们孩子上的大学是不是在榜单上,好让他们在人前吹嘘一把。打开一所大学的官方网站,如果发现一句类似“我们是西部时区最好的小型自由艺术大学”或者“我们的学生中加入和平队的数量全美第一”等标语,那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无论你怎么算,总有越来越多的人申请上大学;而越来越多的申请者也就意味着大学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多年来,因为生源充足了,大学校园出来的学生貌似“更好”,其实这是一种假象。似乎以此,大学也更容易吸引“优秀”教师了,其实不然。以前学校在有人答应上岗之前会给三个人提供合同,但现在基本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了。“更好”的定义已经模糊。(译者注:上两句求眉批)

现在的学生选择大学很认真,选择性也很多:如果想学电影,可以去南加州或纽约大学;如果想在国务院或国会谋求实习机会,可以关注一下乔治华盛顿或乔治城大学;如果想在在T台发展职业,他们可以看看新学院大学帕森设计学院和纽约大学时尚技术学院是否适合自己。还有一种可能,如果有人想找一条进入美国职业棒球队的捷径,那么把申请表投向埃默里、伯克利、卡内基梅隆、南加州、赖斯、乔治华盛顿、哥伦比亚、天普、圣路易斯和西北大学吧。

还有一点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是美国超过3500所高等院校其中一所大学招生办主任的话,在申请者参观校园并“评判”你们学校是否符合他心中理想学校的标准之时,你只能祈祷天公作美、艳阳高照了。

 

【二】常春藤联盟大学和模仿它们的山寨学校

理查德·维达是CCAP的校长,也是俄亥俄大学经济学客座教授。

在失业率居高不下,收入没有丝毫增长的情况下,申请昂贵精英私人学校的人数却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有四:首先,在最优秀的常春藤联盟高校像哈佛和耶鲁,对于那些中低收入家庭(每年收入不足10万美元)来说费用较低,甚至是免费的。上哈佛大学常常要比上麻省大学还便宜。

第二,尽管经济危机使得全美大部分家庭的收入降低不少,但是因为常春藤联盟大学的学生一般都来自高收入的富裕家庭,所以高额学费尚未成一种无法承受的负担。

第三,随着经济状况的下降,工作稳定性越来越成为找工作时考虑的一大重要因素。准大学生们知道现在仅仅收获一个大学文凭并不能保证有一份好工作,要取得雇主的信任和尊重的话,就需要拿到一个知名大学的文凭。一个普林斯顿或者斯坦佛大学的学位要比阿狗阿猫大学的文凭有价值得多。

最后,常春藤联盟学校和顶尖的私立学校(比如斯坦佛、杜克、西北、威廉斯和阿莫斯特大学等)的招生名额相比十年前基本没变。但是适龄学生人数却几乎翻了一番,而且美国人的收入相比多年前上涨了不少,这些因素使得学生对于一流学校的需求越来越大。

绝大多数行业的成功与否,都取决于顾客的多少;但高等教育是个例外,拒绝越多的申请显得这所学校越成功。学校的高质量和高排名注定了它难以申请成功。所以其他有抱负的学校比如南加州大学或纽约大学模仿这些传统精英学校。随着常春藤联盟学校的报名需求上升,这些二流学校因为生源充足,有时候甚至比名校更加挑三拣四。

 

【三】贫富差距扩大

简·威尔曼是三角洲成本项目的主管

提高大学门槛和申请难度并不意味着现在的学生比以前的更聪明、对待这个问题更加严肃了(当然也有一些是比以前好),而是高等教育需求过剩的结果,它也是高教行业逐步金融私有化的产物。

经济衰退只会加剧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绝大部分学生上大学不是因为迫切想学到知识或者想体验一下对于文化和社会的大胆开拓,他们上大学只是为了拿到那张毕业证书(最多再学一点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因为这张证将会是他们找工作的敲门砖。

当高等教育成为卖方市场的时候,各所大学自然而然就会提高学费,抬升入学门槛,其代价就是国家提高大学入学率的目标很难得以实现。结果,美国在争抢教育人才的国际竞争中正在慢慢丧失领先地位,因为虽然我们有世界上最顶尖的几所大学,但总的来说优势并不大。

高等教育越来越严重的分级现象现在在学费上也日益体现。精英大学越来越贵、越来越难进,而其他学校不得不挣扎于以低学费尽量多招收学生。名校和一般学校之间的差距已经比投档分数线的差距更加离谱。学费的高低不是衡量教育水平的好方法,如果我们尚未准备好解决这些越来越明显的费用不平等现象的话,真的很难期待高教入学率的提升。

虽然这么说,但美国的教育方针问题并不是名校越来越难进所引起的。名校就是名校,始终如一的招收顶尖学生,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问题出在公共政策上。奥巴马总统和许多州长都定下了目标,要让美国重新成为入学率全球领先的高等教育大国。

这是一个正确的目标,但我们需要一个合理的融资策略帮助我们达成这一目标。虽然可能需要一些资金,但并不一定要更多的钱,它也可以解释为我们要更加注重效果和效率,并确保我们花的钱是会实实在在的帮助提升教育普及程度。如果我们真的想做的话,我们要知道怎么做才能达成目标。

 

【四】完美主义的潜在危险

马克·C·泰勒是哥伦比亚大学宗教系主任,也是威廉斯大学人文系荣誉教授。他的代表作是《校园危机:改革大学操之过急》

  几年前我在威廉斯大学教一门有关哲学假设和多人在线网络游戏文化影响的课程,课上的学生很聪明,很明显,他们对这个课题也很感兴趣。

但是随着学期的深入,我慢慢发觉,这个班级有一个问题。学生都很认真努力,表现也不错,但是每当我们课堂讨论的时候,他们总是没有什么生气和激情。他们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常常像挤牙膏一样犹犹豫豫。我尝试了很多之前用过且奏效的方法鼓励他们大胆一些,但情况依然如此,丝毫不见好转。

有一天我终于开口问他们到底怎么回事,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小心翼翼地无法放开自己,他们学习的激情到哪去了?他们终于放下担子吐露心声,我也对他们的回答很是吃惊。从托儿所起,他们就知道应该要好好表现,这样才能进一步。家长和老师教他们要将风险降到最低,确保所作所为安全可靠。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一直就是如何进一个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最终争取进入顶尖大学深造。在不负众望地满足了家长最高的期望之后,他们竟然就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来上大学,也完全不知道毕业后要做什么了。

在今天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选择是最好的,有竞争才会推动创新。但这句话这并不总是对的。选择能让人感觉焦虑,而竞争会让想象力退化,甚至阻碍创新所必需的实验精神。在一个充满排名的世界里,家长虽然是为孩子好,但常常会把他们带到大人所认为可以通往成功的路上来。

这么做冒着很大的风险,许多年轻人被迫走上的这条路后并没有成功。他们原本希望多年辛勤苦读会换来回报丰厚的工作,可惜,这种理想中的工作不但没有,而且对他们来说在不远的未来似乎也毫无指望。现实是残酷的,他们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却也并没有准备好面对眼前这个复杂的世界。

虽然很多年轻人对于华尔街已经不再抱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了,但当他们准备改换职业发展方向时,却发现他们既没有教育资本也没有经济资本。现在的情况已经十万火急,大学必须进行改革,未来的高等学府要允许学生学习并发展自己创新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而家长必须给孩子们前所未有的自由,让他们自行探索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提交评论

你必须 登录 以便提交评论

关于我们

醒客教育思想网由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题写站名,并得到茅于轼、张曙光、雷颐、汪丁丁、丁学良等国内知名思想界人士的支持,是一个传播国内外最新教育思想、观念资讯与新知的公益性网站。

联系我们

E-mail:edu.thinker@hotmail.com

微信公众号:eduthinkers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eduthinkers

醒客教育思想网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113215号

             

Designed by 广州醒客

Powered by WordPress

// www.eduthin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