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丁丁:报告两篇——关于跨学科教育

作者|汪丁丁 发表时间| 2009-04-15 来源|作者博客

      

 

为推广跨学科的教育方法,我们正筹划在大连(或其它城市)开办高校文科跨学科教育暑期研修班,广泛寻求志同道合者。下面的两篇作品,反映了过去两年,我的工作和思想状况。与数日前贴在这里的招生简章相比,可见思想与生活总是互相伴随着向前(或向后)演化的。……何况中国今日教育已到途穷、非变不可地步。这变断非由官去变,要自由试验而后才变得通。

 

有志参与跨学科教育者,在读过这里贴出的几份报告之后,可根据自己的跨学科教育经验及思考撰写3000字左右的研修提纲,等候我们发布递交地址。我们将为每一位前来参加研修的录取者,根据他们的教学年资及可分享经验的重要性提供他们在大连期间的住宿补贴。研修将以跨学科小组讨论报告的方式进行,初拟每期10天。

 

关于跨学科教育致艾洪德校长

 

艾校长并跨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诸同仁

此次我访问东北财经大学期间思考最多的议题莫过于教育,尤以在贵校创办跨学科教育之可能性及相关议题最激发我的思考。自北京赴杭州,挥之不去的仍是这一议题。下述纲要,仅供诸同仁于第一次会议时参考并批评。

    教育的最高宗旨,就全部人类社会的历史而言,不外乎心性及其自由。就西方思想传统而言,这一宗旨最具代表性的表述,如笛卡尔所言,是心智在一切方向上的充分涌流所谓自由。就东方思想传统而言,对这一最高宗旨的表述,古代印度哲人之外,中国早期和晚期儒家的概括即所谓明心见性。

    然而这一最高的宗旨的实现,却不能不是历史的,也即通过每一特定社会的曲折发展路径才可表达其必然性。就西方社会而言,只在宗教时代之后,才有所谓启蒙。但启蒙时代的理性不过是知识即权力的理性,也就是尼采最深切地批判过的求权意志及作为它的等价诉求的求真意志。今天,西方历史日益证明了尼采的预言求真意志的命运是彻底的虚无主义。有鉴于此,当代西方最出色的思想家们如柏格森、詹姆士、怀特海、罗素、荣格、迦达默尔、小赫胥黎、杜威,曾多次接近东方思想传统,寻求超越尼采预言的西方命运。

    就中国社会而言,教育之道的实现,同样是曲折的。先秦诸子之后,墨杨失势,儒道分离,如庄子所言道术为天下裂。由汉至宋,儒学渐成教条,遮蔽了它在早期和晚期的真义。又如钱穆所言,道统虽已衰微,却不至断绝,从范仲淹营造的宋代教育中涌现出的程周陆王理学传统,逐渐返回早期儒家的心性之学。其中,王阳明的教育方法尤为后世教育家所重,引出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所谓当代新儒家的教育理念。可惜,明亡于清,其后三百年,惟朴学兴,道统不振,自清初三儒隐匿辗转传至章炳麟,始见光大之徵。又遇西方列强瓜分中国,救亡之使命压倒了启蒙,天下皆重实学,洋务兴。章门弟子虽众,仍不抵康梁维新大势。百年之内统治中国社会的,是物竞天择及弱肉强食的原则,故而心性自由再度屈从于身体需要。

    中国社会因救亡而转入苏俄道路,谓之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谓之曰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其后半世纪统治了中国社会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当然,发展的原则仍是西方社会工业化的原则,但这一原则与苏俄计划体制结合,如哈耶克所言,不能不通过一系列思想的和政治的整肃运动才得以贯彻实施。至1990年代,只因为有了梁漱溟先生及其海外弟子如唐君毅和牟宗三等人的努力,心性儒学的传统才不致完全断绝。

    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导致财政收入的异常扩张,故使政府有能力直接干预经济以及诸如教育和卫生等领域内的社会活动。这一趋势造成了今天蔓延于教育领域的官僚主义的制度与风气,极有效地扼杀了社会自由教育。官办教育的弊病,如梁漱溟在1931年指出的那样:我们敢说要想中国教育有生机,非打破推翻今日官办教育的局面,得一大解放不可,官办教育,教育愈办愈死。官不办教育,听社会上有志教育的人去办教育,才得愈办愈活。社会自办教育得各报理想自由试验;而官办教育必有规绳,不免窒塞创造。然中国现在所需要的正是创造。因中国社会旧日的一切多不适用,近今从西洋直接抄袭过来的又不适用,所以非创造自家所适用的一套新文化不可;政治、经济乃至一切皆然,教育正同一例。窒塞创造即是窒塞中国前途。何况中国今日教育已到途穷、非变不可地步。这变断非由官去变,要自由试验而后才变得通。

    在当代西方,由诸如哈佛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大学这样的私立与公立大学所代表的教育传统及其思想领袖如1920年代的杜威和1990年代的加德纳,将大学教育的宗旨定义为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或通俗地解释为学习怎样学习知识而不是学习知识。这样,在数千年曲折之后,西方教育传统与中国儒家教育传统,途殊而归同,终于走到一起了。

    跨学科教育,其实就是早期儒家与当代西方的教育,只不过为凸显当代大学的分科制度对人类心性自由的极大限制与摧残,我们将教育之道特别要表述为跨学科的教育。此即笛卡尔追求的让心智在一切方向上充分涌流的教育,此即马一浮鼓吹之宋儒理一分殊的教育,此即王阳明经三变而成的致良知的教育。总之,是由分门别类的知识,经过批判性思考而实现心性对外在世界的自如把握。这样培养的学生,才称得上人材而非物材。倘若我们满足于目前大学分科制度下的应试教育,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充其量不过是物尽其用的材料而已。

    理一分殊的教育,于是先要立志。有高远的志向,然后可有奋发的心智,所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且无悔于为伊消得人憔悴。世道变迁,转型期中国社会极不同于古代中国社会了。就目前的中国社会而言,欲立高远志向,必先于中国社会乃至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有所体悟。

    中国社会乃至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一言以蔽之:逐物而不返,无明而不能觉。因此,我们主张的跨学科教育,开宗明义,以道德情操为首要问题,以社会问题为首要问题。这两大问题,前者涉及个性修养,后者涉及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及公共政策,相辅相成,互为激励,不舍众生,不蔽良知,这才是我们所理解的修道之谓教。

    由天下一理至万象分殊,行为经济学与金融学诸课程的设计与讲授,均应遵循上述原则。具体而言,每一门课程的主持者,应将课程归纳为若干核心概念及揭示每一核心概念之意义的现实世界的重要问题。然后,跨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审议由此而有的全部核心概念及其重要问题(删除重复及不必要的概念与问题),为着开启每一学生的心性之自由,为着培养每一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务求提出若干贯穿了全部核心概念的更基本的观念,从而学生们能够在四年期间一以贯之地不仅学习每一门课程而且得以整体地把握分殊了的知识。

    在日常课程之外,行为导师应广泛听取学生们对课程内容与讲授方法的意见,并尽可能单独听取每一学生所遭遇的人生问题。而且,行为导师可将这些意见与问题直接报告学术委员会主席。

    若从教育的最高宗旨出发,我们就不应对学生有所挑选,有教而无类,因材而施教。不过,囿于大学教育现状,跨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可指定专家小组负责设计考卷、阅卷、面试等工作。笔试题目的设计务求遵循第10项所列理一分殊原则,重在测验考生们为掌握未来四年课程的全部核心概念及其问题所必须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面试的要旨,在于请指导委员会成员们亲自判断每一考生的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及潜在可达的人生志向。最后,由学术委员会主席依照考生们的笔试及面试总成绩的顺序择优录取,初拟每年招收学生数目不超过30名。

 

 

 

关于CCER经济学与社会哲学教育委员会的设想

 

汪丁丁(2008年6月20日初稿)

 

    概言之,195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学教育,自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后期,可视为引进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阶段。此前的三十年则可视为预设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正确性并据此批判其它经济学派的阶段。自1990年代后期至今,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复杂性而发生的是经济学教育的两极化。一方面,新古典经济学基本确立了主导地位,而它所关心的问题却因受到(1)西方19世纪中期以来大学分科制度诱致的内卷式学术发展的影响,(2)西方1980年代以来新古典经济学技术化倾向的影响,(3)2003年以来国内教育和科研管理体制因迅速官僚化而极大地扩展了的量化评价体系的影响,趋于形式化、数据化、和琐碎化,以致逐渐丧失了对社会科学基本问题的学术兴趣。另一方面,新古典经济学受到来自:(1)诸如北欧学派、奥地利学派和后凯恩斯综合学派等其它经济学流派的,(2)马克思主义的、新马克思主义和新左派的,(3)经济学之外诸如社会学、人类学、法律学、政治学、哲学和史学等学科的,(4)在以往经济体制变革和经济发展中沦为弱势群体的,(5)政府官员的,以及来自其它不满意经济学家在政策制订中的平庸表现的社会群体的广泛批评。

    中国社会目前所处的转型期,根据文化的理由可追溯至明清之际(根据文明演进的内因说)或鸦片战争(根据文明演进的外因说),也可根据政治的理由追溯至1920年代、1950年代、1970年代、乃至199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已经呈现的特征是:(1)文化的、政治的和经济的转型同时发生;(2)既有全局性的制度实验又有局部性的制度实验,(3)经济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并存,政治的启蒙与批判启蒙并存,文化的西方化与本土化并存。

    以往三十年的社会转型、以往六十年的社会转型乃至一百多年以来的社会转型,留给当代中国的基本后果之一,是所谓教育的失败两代人或三代人教育的失败。所谓失败,只是相对于稳态社会的教育的不失败而言才有意义。对稳态社会而言,尤其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它的主要职能是:(1)核心价值观的灌输,(2)生活技能的传授,(3)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

    有鉴于此,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经济学教育与研究应当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问题。基于上列诸项考虑,我们的经济学教育,在第3项所列教育的三项基本职能的指引下,至少应提供下列诸种知识:(1)道德哲学(伦理学),(2)可应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之复杂局面的政治经济学(经济学),(3)基于批判性思考的公共政策基础诸理论,(4)面向中国社会的关于现实问题及数据问题的经济学方法论,(5)借助于中国社会实践从而上升到具体的一般经济学。

    在各种教育和研究机构并存且相互竞争的情况下,任一教育机构的教育方针之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机构的学术传统相对于该教育方针而言是否具有竞争优势。CCER的竞争优势,可概括为政策基础(policy foundations),相应地,这里的经济学教育也应充分顾及这一比较优势,可称之为关注公共政策的经济学教育。

    最适切于CCER学术传统的,是沿袭了苏格兰启蒙思想传统和斯密政治经济学传统的经济学与社会哲学,及其当代发展。即使考虑到大学管理和评价体系的导向,我们在这一方向上可能取得的学术进展,很大程度上也可说是填补空白,例如:(1)关于斯密法学笔记A和B的研究,(2)关于哈耶克知识分工和元心理学思想的研究,(3)关于以罗尔斯-诺齐克正义论辩为理论背景的海撒尼(John Harsanyi)规则功利主义与中国改革评价问题的研究。

    以下诸项,是针对目前CCER的经济学教育状况而提出的改善建议:

    增设道德哲学课程,9-12学分,讲授下列内容:

    1.1 斯密道德哲学讲座之道德哲学部分:自然法传统内的政府原理及产权理论,自然秩序原理,劳动分工原理。    

    1.2 休谟经验主义及经验批判学说,詹姆士和杜威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及开放的经验主义,波普的演化知识论与开放社会科学,当代的脑与知识论研究。    

    1.3 由李泽厚概括为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的中国思维方式及关于正义与幸福的诸学说,关于心性与灵魂的中国与西方的诸种自由理念,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及苏格兰启蒙学派的正义与幸福理念。

    1.4 由Frank Knight阐释的关于竞争的伦理学及市场社会之病理学,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学说,哈耶克的社会哲学与演化道德哲学。    

    2 增设法与政治哲学课程,9-12学分,讲授下列内容:    

    2.1 苏格兰启蒙学派哈奇森、休谟、斯密和中国儒家孔-颜-曾-子思-孟子所阐述的同情心诸项原理。由同情心发生的人类的两种元情感正义与幸福,关于这两类情感的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和脑科学的研究。    

    2.2 法理学诸原理,Frank Knight关于社会过程的法哲学和政治学原理,哈耶克的自由秩序的构成原理,当代经济学家如Sugden、Binmore、Young关于秩序与规则的无意识演化原理,以色列学派关于政治过程与决策心理学的研究。    

    2.3 苏黎世学派Fehr等人关于合作与惩罚机制的实验经济学,Sigmund和Nowak关于合作秩序的自发扩展的计算机仿真研究及相关的建模、仿真、随机过程。    

    2.4 人类与一般生物的社会史及社会史理论的当代研究。    

    3 增设政治经济学课程,9学分,讲授下列内容:    

    3.1 布坎南的宪政经济学,阿罗和森的社会选择理论。    

    3.2 韦伯的经济学与社会学及方法论。    

    3.3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    

    4 将新古典经济学压缩为核心课程,更名为价格理论,12-21学分,讲授下列内容:    

    4.1 价格理论基础(6学分):局部均衡、一般均衡、博弈论、案例、统计、计量、机制设计与信息定价。    

    4.2 价格理论与不完全市场现象(3学分)。    

    4.3 价格理论与货币现象(6学分),资本、利息与金融理论、金融制度、数理金融学。    

    4.4 价格理论与劳动(3学分)。    

    4.5 价格理论与环境资源文化现象(3学分)。    

    5 增设真理与方法研究班12班,每一班3学分,由target papers和free discussion构成,探讨下列主题:    

    5.1 信任、竞争、合作。    

    5.2 幸福、正义、偏好。    

    5.3 产业结构、市场。    

    5.4 劳动、人力资源。    

    5.5 发展、自然资源、环境。    

    5.6 期望、预期、愿景。    

    5.7 知识、数据、信息。    

    5.8 权力、自由、权利、法权、法律。    

    5.9 利润、金融、资本。    

    5.10 货币、流动性。    

    5.11 统计、计量方法。    

    5.12 社会调查、案例方法。

 

 

提交评论

你必须 登录 以便提交评论

关于我们

醒客教育思想网由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题写站名,并得到茅于轼、张曙光、雷颐、汪丁丁、丁学良等国内知名思想界人士的支持,是一个传播国内外最新教育思想、观念资讯与新知的公益性网站。

联系我们

E-mail:edu.thinker@hotmail.com

微信公众号:eduthinkers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eduthinkers

醒客教育思想网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113215号

             

Designed by 广州醒客

Powered by WordPress

// www.eduthin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