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小学都将配备心理辅导室,首本大学生心理教材面世

作者 | 吴洁瑾 钱睿天   发表时间 | 2014-08-05   来自 | 澎湃

 

 

复旦“投毒”案、嘉定初中女生跳河事件……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正日益引发社会关注。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心理障碍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5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而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状况也确实令人担忧。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政府部门也开始不断加大在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力度。即将举行的上海书展上,上海首本“示范”高校心理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将正式“面世”,成为全市各大高校心理选修课的推荐用书。此外,澎湃新闻8月4日从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获悉,上海预计在2015年前完成对全市大中小学心理教育评估考核,1500所中小学均需达到配备心理辅导室等考核标准。

 

教材编写突出上海特点

上海预计在2015年前完成对全市大中小学心理教育评估考核,1500所中小学均需达到配备心理辅导室等考核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由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集合了10余所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线专家,历时一年完成。被誉为具有上海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教材。

澎湃新闻查阅发现,整本教材深入浅出,既有最新的心理学理论和前沿知识,又有10余所高校一线心理教育和咨询专家从与数以万计学生的互动中提炼而来的典型真实案例,并加入专家独到专业的分析点评,让人一目了然。

整本教材涉及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生涯规划、人际交往、性心理与恋爱心理、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等篇章。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持有没病就是健康的传统观念。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心理、社会因素对于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大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稳定和民族振兴的希望。”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说。

他表示,《大学生心理健康》一书凝聚高校一线心理专家心血,既有示范效应,又具有可操作性,堪称精品教材。

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张海燕教授说:“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而且是一个整合的发展,其基本立足点是发展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这是核心所在。目前上海所有60多所高校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它是以帮助学生促进健全人格的培训为教学目标。因此,通过教材体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提供相应的教学内容,不仅有知识的传递,有对学生心理困扰的回应,还有对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指导。”

另外,她表示,由于上海处于改革开放的高地、前沿,因此上海的大学生和其他城市相比,也会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像文化的交融性,生活的高压力、快节奏和选择的多样性等,所以上海的学生会面临一些独特的挑战,这本心理教材在编写时突出了上海特点,且体现了都市与时代特征。

 

中小学配心理辅导教师

澎湃新闻8月4日从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获悉,上海预计在2015年前完成对全市大中小学心理教育评估考核,1500所中小学均需达到配备心理辅导室等考核标准。市教委称,对“达标校”和“示范校”的考核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发展,加快机制创新、课程优化、教师专业化发展,充分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全体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据悉,此项评估从2013年起,分三年实施。2013年至2015年,各区县每年申报“达标校”的比例控制在本区县中小学校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并将争取在2015年实现全市所有中小学校达标。对“示范校”的评估则从2014年起,分三年实施。2014年至2016年,三年内各区县上报的“示范校”总数不超过本区县中小学校总数的5%,“示范校”还需定期接受复验。对“达标校”和“示范校”的考核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组织管理”、“保障条件”、“教育实施”和“教育成效”四个方面。

4日,上海市教委公布了24所2014年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名单,卢湾高级中学、建平中学、七宝中学、扬子中学、同济中学、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等上榜。

另据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透露,全市近70所高校,其中大部分学校已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达标”标准,仅少数仍未完成。市教委对大学评估的标准同样有明确规范,如学校要有符合岗位要求且编定岗的专职教师,学院方面(系)有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符合岗位要求的心理辅导员。

对高校的考核还包括对入学新生需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和心理健康报告制度、有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预案,主动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辅导,预防或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以及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有效实施必要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后干预等规定。    


大学生心理案例

 女生“饭量”大引发心理危机

案例1:小P高中阶段就发现自己总是控制不住吃很多食物,每次不吃到胃痛是停不下来的,但每次吃完后都要去卫生间设法吐出来。进入大学1个月后,这个老毛病又严重起来,她怕同学觉察到,总是借故不跟室友一起吃饭。但越是这样,她越感觉自己变态,怕同学知道自己的怪癖,于是开始躲着室友,跟其他同学越来越疏远。一个学期后,她开始变得抑郁,甚至开始用笔尖等尖锐的东西刺自己的手臂,甚至想到过自杀。

专家分析:小P的问题是复杂的,她越是不能正确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的性质,越是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怪异,就越是感到痛苦、焦虑和无助,甚至是恐惧。客观地说,饮食行为的问题给她身体带来的伤害远不及她因此而封闭自己带来的危害大,她的社会生活功能因为心理健康的问题而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她跌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人际关系僵化无法继续学业

案例2:小L,男,20岁,大二学生。他自认性格十分内向,孤僻。入学一年多来,他和班上同学很不融洽,跟室友曾经发生过几次不小的冲突。后来他甚至擅自搬出宿舍,与外班的同学住在一起。从此,他基本上不和班上同学来往。他说自己没有一个能相互信任的知心朋友,常常感到特别的孤独和自卑,情绪烦躁,长期的苦恼和焦虑使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开始厌倦学习,厌恶同学和班级,坚持要求休学。

专家分析:这个学生由于内向孤僻,不愿交往、不善交往,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引发人际冲突,与周围同学关系紧张,无法融进新的大学班集体,心理上的痛苦引起神经衰弱,失去自信。他不仅搞僵了人际关系,而且搞垮了身体,荒废了学业,最终造成被迫休学的结局。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中存在的最常见的问题,十分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妨碍他们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是造成留级、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

 “丑小鸭”尝禁果后极度自责

案例3:淑捷(化名),上海某高校工科专业大三女生,身材比较矮,相貌平平,还略微有点胖。进入大学以后,她很自卑。这时,一个男生的追求让她脸红、心跳,她觉得是这个男生的“爱”带给她自信。可一个周末,她禁不住男生的要求,放弃了自己的底线。但事后,她产生了强烈的恐惧与自责,感觉自己很肮脏,恐惧面对自己和父母。

专家分析:青年大学生中间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因自我评价出现偏差,自我形象低劣,不接纳自我,于是,感觉自己缺乏对异性的吸引力,用回避和过度的自尊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并且竭力掩盖内心的痛苦与失落;因缺乏与异性朋友甚至同性朋友适当交往的经验,身心健康、人格健康都会受到影响,也不能从交往中学会辨识、读解对方发出的信息,更难以区分什么是爱、什么是迷恋以及什么是身体发育带来的作为正常生理和心理现象的性欲望与冲动。

 

提交评论

你必须 登录 以便提交评论

关于我们

醒客教育思想网由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题写站名,并得到茅于轼、张曙光、雷颐、汪丁丁、丁学良等国内知名思想界人士的支持,是一个传播国内外最新教育思想、观念资讯与新知的公益性网站。

联系我们

E-mail:edu.thinker@hotmail.com

微信公众号:eduthinkers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eduthinkers

醒客教育思想网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113215号

             

Designed by 广州醒客

Powered by WordPress

// www.eduthin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