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校热”渐趋理性:费用高心理压力大,连续有内地学霸弃读

者 | 韩晓蓉 王恒嘉 毛奕云 沈佳峥   发表时间 2014-07-06   来源 | 教育家

内地“学霸”弃读香港高校的例子接连见诸报端

以云南为例,今年,香港高校在该省遇到各级高考“状元”的婉拒。其中,省理科状元周权婉拒了香港中文大学66万港元奖学金的邀请。

此前,2013年辽宁省文科状元刘丁宁放弃香港大学全额奖学金,选择复读一年,今年再度成为2014年辽宁省文科状元,她的目标是上北大。

早从1998年开始,香港高校就开始启动内地招生,不过真正的自主招生则从2003年开始。11年来,香港17所可颁授学位的高等院校已全部获准在内地招生。其中,由香港教育资助委员会代表特区政府资助的院校共8所,包括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学院。

一开始,考上香港高校的内地学子大多奔着国际教育环境、全英文教学、亚洲顶级高校、毕业后有望留港工作等光环而去。

从2007年开始,内地学子从香港退学的例子就开始出现。2002-2011年,香港8所公立大学中6起内地学生自杀的案例,也显示港校不是尽善尽美的“天堂”。

虽然退学和自杀是全球高校都会出现的问题,校方也难以完全管控,但不可否认,近年来,香港高校之于内地考生,从一开始的陌生到之后的趋之若鹜,再到理智的退烧,内地考生对香港高校的态度也恢复了淡定,很多人只把港校作为升学多元化中的一个选项。

目前,仍有不少“状元”仍然选择香港高校。但在澎湃新闻的采访中,有一种声音不可忽视:对香港和内地文化差异的担忧、国内顶尖高校与香港顶尖高校的差距不断缩小等原因,正成为影响众多考生选择的重要因素。

 

“除了英语教学,与内地差别越来越小”

香港高校对于内地生来说一向“僧多粥少”,8所香港公立高校非本地生配额有一定限制,虽说从最初的10%升至现在的20%,但每所高校300人左右的额度是无法突破的。其中,香港大学的录取率一般都在40:1左右。

关于出路,内地生一般会选择留在香港或去海外深造。香港政府也提供了颇为优惠的措施,2007年后非港籍学生毕业后,可于毕业后6个月内向香港入境事务处提出在港就业申请,然后可无条件续签一年。连续学习工作7年则可获得香港护照。

相应的,内地生留港就业比例持续上涨。香港大学内地招生主任郭紫音向澎湃新闻介绍,2013年香港大学内地毕业生53%选择在港就业,35%选择海外名校继续深造,7%选择在港进修,4%选择回内地就业,1%选择海外就业。2012届港大内地本科毕业生中,有51%在港就业,37%的学生选择海外进修,只有7%的学生回到内地就业。回内地就业的比例在2011年和2010年则分别为8.2%和14.3%。

前深圳大学校长、深圳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谢维信教授曾高调赴港揽才,他对澎湃新闻表示,香港学校最大的优势是国际化,用英语教学,学生毕业后去美国和英国留学相对容易很多。当然还有教学方式的问题。但随着内地高校教学方式逐渐改革,目前香港的大学课堂除了教学用英语外,与内地的区别越来越小。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副教授柳中晖认为,内地名校与香港名校的差距主要就体现在国际化方面,毕竟国际性的声誉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还有香港的大学在申请项目的时候相对于内地而言更自由,没有那么多层审批和那么复杂的手续。但目前总的来说获得资金的可能性却并不比内地高。因为内地大学在资金支持方面是香港的大学绝对比不了的,“我们统计,浙江大学去年所获得的科研基金,几乎相当于香港8所大学的总和,差距是很大的,内地比香港几乎高一个数量级。这种差别之下,内地逐渐会占据一些优势。”柳中晖对澎湃新闻说。

 

学生不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会被边缘化

入学不易就业易,少数内地学子为何不珍惜在香港就读的机会呢?

澎湃新闻走访发现,这往往不是学校或者学生单方面的原因,与双方都有关系。

按理说,经过面试考验,不符合港校要求的状元都已经被刷,获港校录取的一般都有足够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可真正就读之后,不少内地生还是遭遇了文化差异。

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在香港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目前任香港城市大学助理教授的张卓妮在接受澎湃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的大学教学好的一面是国际性的师资力量,上课的老师来自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国家,他们使用的是全世界英文版的最优秀的教材。内地的大学老师还是以本地老师为主,教材选择也很有限,必须有翻译版本才可以。香港的大学老师上课方式不一样,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认为,香港的大学不好的方面,是社团活动很重要,如果不积极参加学生组织的活动,就会被边缘化。而且学生参加得很积极,他们有时候许多天连续去参加活动,这个当然会与学习有冲突。而且他们参加活动目的有时候很功利,就是为了将来自己的名字能出现在某些地方或者毕业的时候可以写我参加过什么活动,我觉得学校应该更纯粹一些。至于香港的大学生毕业后在国内的发展,我觉得就研究生而言,在上海、广东等地,香港的大学的硕士博士还是更有市场的。当然我说的是学术领域,如果是要从政经商,我认为北大、清华的毕业生会拥有更多资源。”张卓妮说。

澎湃新闻采访了多位在读和已毕业学生,大多数人都提及了内地久被诟病的应试教育,从小都被告知要怎么做,一旦到了教育模式自由的香港,可能会遇到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内地学生普遍更喜欢单打独斗,在团队合作教学中很不适应。

内地大多数学生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之前的生活又总是围绕学习,要自己独立生活,经历比在内地上大学更多的折腾。宿舍无法令所有都满意的居住条件和香港昂贵的物价,也让内地生麻烦重重。

香港高校吸引了内地优秀学生,而他们中一些人的个性和研究领域其实并不与港校相契合。比如一些基础学科,在商业气息浓重的香港高校,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北京大学孙东东教授对香港教育有过研究,他说:“香港高校长于实用教育,短于基础研究,我个人的感觉香港高校是基本不做基础研究,大学教育经费比内地高很多。师资上,有国际教育背景的教师多,但是大师级教师少。考生如果要学数理化,如果以后打算搞科研,我不建议他们去香港。”

 

承担高额学费生活费,心理压力大

虽然港大前任校长徐立之表示,内地学生到了香港后,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部分学生不能马上适应这一环境。但不能不承认的是,香港本身的环境也是学生选择之前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是语言障碍,日常的粤语交流和全英文教学,让内地学生在香港学习和融入社会的难度不亚于在海外留学。

第二,生活习惯,特别是睡眠时间不同。英国大学入学有填表格匹配室友,包括早睡晚睡等选项,但香港宿舍紧缺,很难做到这一点。

第三,生活费用昂贵,奖学金少,兼职限制多。香港高校近两年在内地招生规模每年1300人至1500人, 获得全额奖学金的学生有200人左右,大部分是缴纳高额学费的自费生,超过50%的考生选择港校“勉为其难”。如果没有获得奖学金,原则上又不被允许利用课余时间打工,不少内地学生面对香港的高物价的心理压力和物质压力都很大。

第四,近几年部分港人“反对内地人来港”的情绪日益增长。这一方面来自于不同的生活习惯,比如在地铁里吃东西等;另一方面是就业机会。香港学生李启迪认为,“内地生受到了资助”、“内地生占据了校园资源,抬高了香港的租房价格”。

前深圳大学校长谢维信表示,他接触过一些优秀的学生,觉得他们的选择有自己的道理。香港和香港高校近些年并没有变化,他们还和以前一样;而变化的是内地和内地的大学。以前,如果内地学生想毕业后去欧美发展,入读香港高校无疑是一个好选择。可现在,中国的国力越来越强大,内地的机会越来越多,很多人会想着毕业后在内地发展,这样入读香港高校就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比如,北大、清华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其校友互相帮助的效应无人能比。年轻人尤其是各级高考状元,大都很有志气,不会为了一些奖学金去做选择,他们想的是未来,如果未来在内地发展,北大、清华当然是更好的选择。


港校: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香港

针对内地生在香港遇到的问题,港校的态度一直非常淡定。

首先,退学被认为是个别现象。港大研究学院助理院长杨立伟表示,“每年报考港大本科生院和研究生院的内地学生有很多,状元退学,其实只是个例。我身边的内地学生,每一个都很不错。”

关于语言问题,杨立伟觉得,“港大是多元化的学校,除了本地和内地的学生,还有很多来自美国、加拿大的学生,他们也不会粤语,用英语也过得挺好。”

杨立伟认为的确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到港大来学习,“勇于面对挑战,尝试新的东西,始终保持一颗好学的心,这样的学生最适合港大。”

香港浸会大学教务处陈碧怡则建议内地学生来港后应多参加学校的活动,了解本地的文化;遇到困难时应向老师、同学求助。

香港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及入学事务处行政主任甄倩彤认为,香港和内地的大学,在历史和文化等方面还是有差别。在做出这个选择之前,内地生首先要在心态上做好准备,要能接受并适应香港校园和内地校园之间的差异。

对于港校“受冷”,内地高校也更加淡定,清华大学上海招生组组长薛平教授就遭遇过学生放弃清华去了香港的大学,但是也有学生放弃了香港的大学转投清华,“考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内地的吸引力现在越来越大,朋友圈和事业重心以及今后的人脉都在内地,所以越来越多的考生选择了回归内地高校”。

此前,港校拥有内地高校所不具备的优势,如国际化的师资力量,港校的教师几乎都是在全球进行招聘,他们的课程设置也更为国际化,很多学生将港校作为去国外的跳板;全英文的教学模式让港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更适合国际需要;提供大量去海外交流、实习的机会。只要在香港连续学习工作7年以后可申请成为香港居民,这一点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很有吸引力的。

但现在内地高校也拥有了香港高校的更多优势,全球招聘的国际师资,对接的海外高校也更加一流,内地就业形势也好于香港高校。

现在内地高校的招生模式也更加国际化,香港高校的自主招生模式也被内地高校运用得更灵活,越来越多地采用了面试营的办法进行自主招生,比如上海纽约大学的校园日和复旦的自主招生。

上海纽约大学招办主任周鸿说:“以前半小时到一小时的面试,考察方式比较单一,只能让老师从学校的角度,挑出最合适的学生。其实学生也很需要提前了解学校,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看是否适合这所学校,能否适应这样的大学生活。”

复旦招办主任丁光宏也表示:“内地高校的招生方式与香港高校、世界名校的差别在缩小,我们通过自主招生等多种灵活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大学课堂,增进对专业的了解。”

 

教育专家:奖金不重要,重要的是兴趣追求

对高考状元从香港高校退学复读进内地名校,学者也各有看法。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这正体现了内地教育的模式化应反思,“放弃香港大学的优厚待遇,选择重新报考内地大学,这确实是极少见的个案,但仔细想来这种选择也属正常。内地长期以来的学习方式和环境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老师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欠缺自主性学习。不仅仅是内地生到了港大不适应,很多学生在内地升入大学也会遇到很多不适应。大学的学习应该多样化,而不是模式化。我们应当反思现在教育的模式化问题。有一种说法是,孩子在没接受教育时可以有100种表达方式,同一件事可以用语言表达,可以用表情表达,可以用手势表达等,但在接受教育后就变成只有一种表达了。相比之下,香港大学的教育更注重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顾明远对状元们的选择表示尊重,他觉得公众有一定的思维定式,会谈排名,谈高校的国际性,还有人强调那72万元奖学金,这些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的兴趣和追求,高校强调的也是学生的爱好和选择。大家都认为分数高的学生就该到公众普遍认为有更多机会的学校去,其实在这件事情上,公众应该改变思路,充分尊重学生意愿。

 

提交评论

你必须 登录 以便提交评论

关于我们

醒客教育思想网由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题写站名,并得到茅于轼、张曙光、雷颐、汪丁丁、丁学良等国内知名思想界人士的支持,是一个传播国内外最新教育思想、观念资讯与新知的公益性网站。

联系我们

E-mail:edu.thinker@hotmail.com

微信公众号:eduthinkers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eduthinkers

醒客教育思想网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113215号

             

Designed by 广州醒客

Powered by WordPress

// www.eduthin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