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海鸥:回归大学之道,引领民族未来

演讲者|罗海鸥   时间 | 2010-05-15    地点 | 中山大学 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0年会现场

 

   

今天要讲的是“回归大学之道,引领民族未来”,跟我们的这个主题相关。

   

目前中国的教育就像狄更斯在《双城记》里面讲到的一种情景,我们面临的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问题的时代。我们的大学也好、教育也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牵动着亿万人民的神经,吸引着亿万人民的眼球,令人爱恨交加,既令人鼓舞又令人叹气。这就印证了康德所说的,“教育是人们面临的一个最大而又最困难的问题”。

   

费莱克斯曼说过,“如果大学已经受到伤害,应该让它回到原路,而不是沿着错误的方向继续往前走。”我们讨论大学问题,首先要回到大学本身。什么是大学,大学代表着什么,我觉得大学最根本的是一个非常古老又常青、非常伟大的文化组织。在格拉格特研究过人类1520年建立的组织,到现在还以同样的名字、发挥同样功能的社会组织只有85个,其中有70个是大学,其它都是宗教组织之类的。大学之所以能够长久常新地存在下去,首先它就是一个文化的组织。文化的组织意味着什么?文化跟组织不一样,政治的核心元素就是权力,经济的核心元素就是利润,大学作为一个文化组织它代表的就是学问,学问意味着什么?学问意味着一种态度,首先是一种精神,一个求真的精神,一种严谨的态度;学问代表的是一种成就,是对知识的破格,一种真理的追溯;学问代表的是和谐的生活理想形式,;学问代表着要对个体关注和尊重,代表的是团队的合作精神;学问代表的不仅仅是你个人的利益,和琐碎的、和不重要的事情,而是我们整个世界人类生活的大事;学问代表着一种品质,大学要做的不仅仅是最大的,更重要的是最好的,它要输出的不仅仅是量,更重要是一种质。大学要给社会提供的不仅仅是更多的同类产品,而是要给能够引领社会发展的人、知识等等。

   

意大利在文艺复兴之前有博罗尼亚大学,德国有柏林大学,英国有牛津、剑桥,德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能够成为世界科技文化的中心,跟柏林大学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是先有哈佛,后有国家,包括日本也是这样。

   

回归大学之道,怎么回?什么是道?桑老师说中国要尊重我们的文化传统,使我想起1941年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在总结清华办学历史的时候,他没有引用西方的现代教育理论来分析、评价清华的教育乃至大学的教育,而是用中国的古典《大学》来分析中国的高等教育,我觉得这种学风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今天一讲都是西方的东西,而且拿来就用,没有批判的思维,西方的东西再好拿到中国来可能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我们的历史文化不一样。他在讲到适应的时候,大学行新民之校,且有两端,一为大学生新民工作做准备,第二是大学校对社会秩序和民族文化所能建树之风气,也就是说大学要为整个民族建树新风。大学是民族未来的发源地,美国之所以有今天,我们表面上看到是它强大的经济、军事、政治,实际上支撑它的是一种大学,是一种教育。

   

我们回归大学之道的时候,德就是完整的人格,我们首先要让我们的学生有一个完整的人格,也就是修养,媒体讲修养通才为本,专才为末,也就是说大学根本要给人的是一种素养、修养、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品质,而不是知识和只能。我们今天是反过来的,这样怎么能够培养出杰出人才的?温总理很着急,每次讲教育都有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作为总理他现在最焦虑的问题是我们的高校规模全世界第一,但是我们怎么培养杰出人才。钱学森在跟总理见面的那一年,跟他的秘书有几次谈话,他的秘书整理了一篇文章,里面谈到很多核心问题,讲到他小时候受教育的情况,小时候他理科很好,父亲要他学文艺。他在加州理工大学的时候,加州理工大学最重要的是创新,老师也好、学生也好,如果你讲出的话是别人说过的、做的是别人做过的,你根本没有地位,那个氛围是你一定要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别人没做过的事、发表别人没有发表过的成果,这样你才有地位。我们的高等教育要从外围进入到核心,我曾经在一篇文章讲到大学有三个层面,第一是它的肌肤,就是我们现在看得见的硬件,我们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很漂亮的脸蛋和强壮的身体,这都是外相的;第二是它的血液,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人力;第三是它的精神,是大学的精神、灵魂和核心层面,我们大学要培养杰出人才,就要进入到这样一个核心层面。

   

关于大学精神有很多的讨论,我这里想借用凯德克的一句话,他说“精神是以言出命定和认知方式对存在之本质的判断”。用这种现象学的思想的话,所谓的精神就是一个事物包括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本质的一种规定性。我们的大学从注重教育条件真正进入注重教学本身,教育条件不等于教育本身,教育的本身是要使人成为人,成为他最好的自己,要给人灵魂的唤醒。最后是统一走向特色。现在我们的大学基本上很雷同,温总理也讲,大学关键要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要成为真正有特色的学校,“色”它是内化的、渗透的、弥漫的、灵魂的、精神上的东西,而不是特点,点是散的,如果大学能够进行这种改革,我们对杰出人才的抛开,不用着急,甚至诺贝尔奖我们也不要太在意,我们按照教学的规律和本质去办,自然会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最后引用海德格尔的一句话,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救!

   

 

现场问答

    

听众:大学有两种,一种是是制度的,一种是精神的,而现在的大学既没有制度,也没有精神,既像一个工厂,又像一个公司,唯一不像的就是他自己。我问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的大学精神应该还原什么精神?谢谢!

    

罗海鸥:大学是一个文化组织,代表的是一种学问,而且最根本是追求卓越,卓越就是领先的地位和示范,给别人以一种激励作用,哪怕你在大学里面做一个很普通的员工,哪怕扫地,你都要追求卓越精神,表现出一种精气神出来,我觉得大学要还原这个东西。

 

听众:西南联大为什么能够培养出那样的人才?为什么他们能够成为西南人?

   

罗海鸥:南联大能够培养出那么多的杰出人才,最根本的就是靠大学的精神,来弥补物质上的贫乏,中国历史上最艰难的、连生命都得不到保全的情况下,在最简陋的条件下,这种精神在于校长、老师、员工。把这个大学看作一种战场,跟日本最好的大学相比,我要远远超过它们,正是有这种精神,培养出了一大批的学生,他们后来就成为了侵略者的天敌。另外还有一种是爱国,兼容并包,还有一种是合作精神,不计个人的得失。最后一个是心智专一,我们现在最缺的心智专一的精神,到校长也是这样。中国的学问为什么上不去,不是他的天赋不够,而是外面的诱惑太多,他缺少定力,也就是修养不够。爱默生有一句话,真正的哈佛在哪里?真正的哈佛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而是在追求真理四处漂泊的校友身上,集中反映在大学里面最员工身上,反映在最杰出的校友之上。钱穆50年代到香港去创造新亚学院,没有钱,他租了中学的一个课室,白天上课,晚上做研究,正是他这种对中国文化传承发展的这种担当和使命感感动了香港的一批文人,很多人义务来帮助他。

   

罗海鸥:湛江师范学院院长

 

 

提交评论

你必须 登录 以便提交评论

关于我们

醒客教育思想网由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题写站名,并得到茅于轼、张曙光、雷颐、汪丁丁、丁学良等国内知名思想界人士的支持,是一个传播国内外最新教育思想、观念资讯与新知的公益性网站。

联系我们

E-mail:edu.thinker@hotmail.com

微信公众号:eduthinkers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eduthinkers

醒客教育思想网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113215号

             

Designed by 广州醒客

Powered by WordPress

// www.eduthin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