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增俊:中国未来视野下的教育危机

演讲者|冯增俊   时间 | 2010-05-14    地点 | 中山大学 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0年会现场

 

 

我们似乎都在享受教育,但对很多人来说,也可能是在忍受教育。由于各种问题,教育受到很多的批评,但是却没有多少人用心致力去贡献、奉献她,用实际行动来建设她。现在教育已成为当下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但还不是社会公共话题。我们很多研究教育的学者都在积极推动教育发展,应当把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见解变成公共知识。本届论坛把中国未来与教育联系起来,就是要强调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基础,使教育成为每个人关注的大事,除了教育学家和学者,全民都积极参与教育改革,真正办人民的教育,真正让全民族都从教育中受益。

   

论坛主题是“教育与中国未来”,在中国未来视野下,中国教育应当怎么办,这是核心主旨。分析工业革命后世界上形成的五大国家模式可以得到三个重要结论:第一是一个国家发展首先必须发展教育;第二是必须不断地改革教育,教育作为民族未来设计就必须按社会发展不断改革创新;第三是教育具有引导社会发展的功能,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把握它。站在从中国未来发展的角度,我们对未来应该乐观,充满美好前景,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有这个信心,教育就必须在这个角度上实施改革。

   

任何思维都有一个逻辑起点,我们教育界也有很多人讲教育的逻辑起点,有人写了一本关于教育逻辑学的书,但看后却弄不明白到底什么是教育的逻辑起点。看了黑格尔的书以后,才明白黑格尔所讲的逻辑起点就是要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诊断、看问题和做事情的起点。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现代教育发展规律。茅于轼先生我是非常敬重的,本届论坛茅于轼先生来了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他所讲的很多观点有很多启发,我感觉茅于轼先生的讲话是很善意的,虽然比较尖锐,但是有民族有责任。陈学飞教授讲到了社会学的问题,谈得很深刻。

    

我今天讲的主题是“中国未来视野下的教育危机”,主要从三个方面谈。教育是人类的自我定义,是民族对未来的自我设计,中国的伟大未来是要实现大国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复兴不是回到唐宋时代,而是更加辉煌。现在,中国要从金融危机中找到走向未来的发展机遇,必须创新理念,实际上也已经到了必须从研讨教育,转变教育上来推进中国发展模式转变的历史时刻了。如果说,上个世纪面对中国内忧外患,曾经有学者提出“教育救国”尚有偏差的话,那么在今日,我们应当大声疾呼,中国已经到了再一次发出“教育救国”的呐喊的时候了。按“科学发展规律”推进中国教育发展,关系到民族未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要实现大国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的伟大未来,要实现这个未来,不是恢复过去,而在于创新发展。目前,中国在崛起中面临许多问题,而且是严重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用旧的办法,关键是创新,创新的出发点是科学发展。中国面临的这些问题,都归根到底与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危机紧密相连,或者说,中国发展到现在所出现的问题都是根源性的问题,这些根源性问题都与教育相联系,不解决教育问题,这些问题就不能真正解决。

    

先谈一下发展模式下的教育危机。教育能促进社会发展,但是为什么中国发展会走进一个怪圈?越发展,贫富差距越大?落后地区就愈益贫困落后?

    

中国目前的发展模式正在处于这样一种状态:高科技时代步伐已悄然起步,但依然以农耕时代向工业化时代转变为主要特征,其发展目标是提高GDP总量。茅于轼先生讲到我们培养的人才只是为了提高GDP的工具就是这个意思。在这种模式下教育与经济发展是低层次结合。结果,教育是作为读书升学做官求职的工具,读书是为了走出农村到城里来更好地谋生。

   

第一,教育越发达,农村人口特别是年轻人就越少,广大农村就越贫困,越没有购买力;第二,日益膨胀的人口,使住房交通等问题日益严重,房地产于是恶性膨胀,财富涌进开发商的口袋,民众沦为房奴日益贫困而丧失购买力。结果,生产产品要卖出去,就必须依赖和增加出口,以出口主导。为了出口,我们就必须压低价格,少赚钱或不赚钱也要把东西卖出去,并把汇率降低。这样,就等于中国生产出来的东西供养外国人。这种模式不改变,即使中国人再勤劳也不会富有;而且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造成这种后果的深层次原因与教育发展动因有密切的联系:第一,中国教育自古来是从学到官府,到学入官府,教育发展的主导方式是进官府做官,是为了考试升学,学而优则仕。第二,过去是读书做官,现在是读书进城,为了走出农门,因而脱离农村实际,不是改变农村和建设农村,把农村改造成城市。

   

因此,只有实现中国发展模式创新,转变教育模式和教育发展模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把农村教育水平提高了,农民才可以积极地应用新科技手段进行高效生产,真正用科学规律来提高生产力和生活质量,农村的消费才可能提高,才可能实现从出口主导转变为本国发展为主导,实现中国强国目标。转变和创新教育模式是转变和创新国家发展模式的关键。

   

再谈一下大国崛起下的教育理念的危机。大国,除了经济强大,军事强大,更重要是科技强大,教育强大,人民强大。强大的教育关键在于它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起着推动、主导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作用。中国教育不能带来这种发展,其中也源自中国教育的传统理念。一是科举应试的教育思想,二是唯尊状元的教育思维,三是以官定才的官本位教育理念。可见,这种教育依然以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办太学、选官制同出一辙。这是造成中国教育与社会的分离,是引发教育危机的关键。

   

为什么中国公立学校这要分三六九等,为什么中国会出现激烈的择校竞争?为什么中国高教扩招必须以重点大学为主,且难以为继?为什么中国学生学习负担重但创新精神很差?一是读书应试的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自古来被统治阶级垄断,读书和做官相联系,科举制迎合和发展了这种关系。二是科举状元教育思维。中国上千年来备受推崇的科举制就是推行贵族教育,目的就是选拔能读书的贵族。自古以来奉行的读书目的,就是考举人、进士等功名,有了功名就变为人上人,享受荣华富贵。尽管在现代,中国民众中这种读书出人头地,博取功名,荣华富贵和光宗耀祖的思维还在顽强地支配着教育发展。科举状元教育思维催生重点学校制度,致使公立学校形成三六九的不同等级,由此导致民众全力拼贵族学校、重点学校,催生强烈的择校热,争宠重点学校之风。

    

我想讲的第三个问题是“平等平民教育下的制度危机”。为什么中国平等意识这么薄弱,为什么很难进行公平自由的竞争,很难实行真正的民主制度,包括民主选举等等?只要剖析其中,也可以看到中国走向民主,走向大国中的教育危机。国家教育制度的贵族化,平民教育的稀薄,民主意识的忽视,显然都同我们走向民族复兴有莫大的背离。教育的本义是培养民族未来需要的人,但是我们的教育制度设计还非常缺少这种要素。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是教育特有的内在含义,但是我们要特别进行这种素质教育,可见我们教育设计存在内在问题。

   

重点学校制度与平民平等的教育理念,与走向大国的发展存在重大偏差。目前中国的重点教育是政策上的重大错误。以发展优质教育为由,其重点发展的是优质的升学教育,升学为主的教育,不是素质教育,不是平民教育,也不是全民教育。

   

自改革开放以来强调财政困难要集中资金办好一批学校为由,恢复文革前设立重点学校的教育政策。在恢复高考统一招生制度的同时集中财力办少数重点学校,这样,使这种升学竞争一步步白热化。各地集中资金投入升学教育,使个别学校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和发展机遇,优先发展,在统考制度下使政府为统考服务,统考财政,统考产业。中国正是通过造就了少数这些顶尖级学校,并由这些顶尖级学校来完成中国金字塔型学校体系的建构。同时,也正是重点学校制度的实施,迎合了传统唯科举状元至上的教育思维并派生出严重的应试教育问题,成了当代中国教育的痼疾。在高考制度下,重点中学成了千千万万考生激烈搏击竞争的生死场,也是择校风越演越烈,教育资源严重倾斜,造成教育发展严重失调的重要原因。

   

重点教育制度形成严重的两级分化现象。中国实行开放改革,让一些人先富起来后,但由于缺乏对财富获取和支配的法制制约,使一小部分人得以利用政策空隙迅速敛财暴富。这些暴发富翁在状元思维下利用财富彰显其高贵的重要做法,就是为自己子弟设计更加优越的教育条件,从而使中国教育不平等愈加严重,又进一步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目前,中国既是一个奢侈品消费世界第二,也是一个是贫困人口世界第二的国家,更是一个教育严重不均衡的国家。目前中国奢侈品消费已占全球市场的二成五,宝马品牌名车全球销量同比下降一成九,而在中国却增长二成六。中国的贫困线到底有多贫,有研究指出,尽管2003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扶贫力度,但国务院扶贫办拟定的新标准中,仅仅将中国2007年的1067元贫困线提高到1300元。实际上,这只是国际极端贫困线限的80%,用国际接轨的说法,这个新标准应该称作赤贫线。这种赤贫不仅仅是个人,而是表现为地区性,不仅在生活上,更重要是教育上,这就使这种赤贫具有根深蒂固的顽固性。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现场问答

 

听众:我想请教冯教授,关于教育模式的危机、教育理念的危机和制度危机,这三者之间内在的逻辑怎么样?

   

冯增俊:我们应该在中国走向大国、走向强国的进程中来看待这些教育问题,发展模式、制度及理念下的教育危机是相互联系的。站在国家发展、中华民族复兴的角度来看待的话,从服务推进国家发展来看的话,这三个方面应该是统一的,都能找到改革和发展的逻辑起点的。

 

冯增俊: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提交评论

你必须 登录 以便提交评论

关于我们

醒客教育思想网由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题写站名,并得到茅于轼、张曙光、雷颐、汪丁丁、丁学良等国内知名思想界人士的支持,是一个传播国内外最新教育思想、观念资讯与新知的公益性网站。

联系我们

E-mail:edu.thinker@hotmail.com

微信公众号:eduthinkers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eduthinkers

醒客教育思想网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113215号

             

Designed by 广州醒客

Powered by WordPress

// www.eduthin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