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骗了你,德国在占领区禁教法语是谎言

作者 阎京生   发表时间 2015-05-05   来源 澎湃

《最后一课》针对普法战争后弥漫法兰西全国的复仇主义情绪,巧妙地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实际上由于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德语使用者在人口上占压倒性优势,因此在德国统治当地的四十余年里,“柏林当局”从来没有采取过强制废止教授法语的政策。

九世纪法国作家阿尔方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La Dernière Classe)是许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爱国主义教育名篇,并被编入国内多个版本的教科书。国外也有很多出版社将其列入儿童读物。

如果深究的话可以发现,《最后一课》对阿尔萨斯洛林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严重的歪曲。首先,阿尔萨斯和洛林是广泛使用德语的区域;其次,所谓“在德国的压迫下学校不再教法语”是完全无中生有的说法,德国当局并未推行过这样的政策,反而在法语区将法语列为行政语言之一;最讽刺的是,从法国大革命到二战之后,在阿尔萨斯地区推行强制语言同化政策的并非德国,而是法国。作为德语方言之一的阿尔萨斯语遭到限制和禁止,特别是禁止在学校里说阿尔萨斯语。在学校里说阿尔萨斯语的学童要遭到嘲笑和体罚。

都德与《最后一课》

从三十年战争到“马贼拿破仑”:法国对德意志地区的蹂躏

从中世纪起,法国统治者就追求所谓的“天然边界”——南方的比利牛斯山,东方的阿尔卑斯山,北方的莱茵河。1506年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继承了法国东部的弗朗什孔泰地区和北部的尼德兰地区,1516年继承了西班牙,从而在东、北、南三面包围了法国。此后数百年间,法国外交政策即以削弱神圣罗马帝国、对抗哈布斯堡王朝为核心。

1618年“三十年战争”爆发,此时法国已经实现中央集权,而神圣罗马帝国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从而给法国带来绝好机会。期间,法军蹂躏了德意志地区,靠近法国的普法尔茨选侯国竟有80%的人口死亡。在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法国从哈布斯堡帝国手中夺走了阿尔萨斯公国的绝大部分,以及洛林公国的一部分领土。

1688年普法尔茨选帝侯去世,引发了法国与英国、荷兰、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和瑞典之间长达九年的“普法尔茨王位继承战争”,也叫“九年战争”或“奥格斯堡同盟战争”。法军再度入侵莱茵河左岸地区。1689年法军撤退时采取了焦土政策,破坏和洗劫了普法尔茨选侯国以及相邻的德意志邦国、帝国城市和主教教区。不少德意志城市被烧成废墟,一些极具文化价值的宫殿、教堂、修道院也被法军烧毁或炸毁。著名的海德堡宫殿就在1691年遭到法军破坏,1693年被焚毁。

海德堡宫殿

1697年法国与反法同盟签订《里斯维克和约》,九年战争结束,法国吞并了阿尔萨斯公国,而洛林仍留在神圣罗马帝国之内。在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1733-1738年的“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法军再度占领了洛林。此后法王路易十五安排了一系列复杂的交换,到1766年正式吞并洛林公国。

大革命期间,法军进一步占领了莱茵河左岸的德意志领土,1797年终于实现了法国国王几个世纪以来追求“天然边界”的梦想。在莱茵河左岸属于法国的十多年时间里,当地的德意志文化遗产再度遭到破坏,众多艺术珍品被运往法国本土,教堂和宫殿遭到拆除,或被改为仓库,可搬动的物品被一一拍卖。

至拿破仑崛起时,欧洲大陆诸国或被其征服,或遭其吞并,而德意志地区所受之摧残尤烈。莱茵河两岸大小邦国早归拿破仑之掌握,奥地利则五败于法,首都两陷。普鲁士偏处德意志东北,距法国较远。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昧于“唇亡齿寒”之义,仍与法国沆瀣一气,签订中立条约,似乎不知法军灭奥之后亦将兴兵于普。

拿破仑为使普鲁士在奥法战争中保持中立,曾以汉诺威的土地相诱,却在1805年将汉诺威让与英国。普王大怒,军官们也热血沸腾,决意要为祖国讨个公道,结果却大败于拿破仑麾下。至此,除保有不及全国面积百分之一的涅曼河下游右岸一隅之外,全国皆为法军所占。

1807年俄法皇帝会于涅曼河畔之提尔西特,拿破仑想一鼓作气吞并普鲁士,幸赖俄皇亚历山大一世之维护,普鲁士方保持独立。但随着和约缔结,普鲁士除土地人口损失过半(国土面积从32.3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5.8万平方公里)以外,境内各要塞亦为法军占据,且普军常备兵力规模不得超过4万人。此外,普鲁士还需向法国缴纳高额的占领费(5350万法郎),并且赔付巨额赔款(1.2亿法郎)。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从1940年到1944年对法国收取了352.5亿帝国马克的高额占领费,虽然苛刻,但这种做法就是源于拿破仑的启发。

实际上拿破仑给希特勒带来的启发不仅是割地赔款和占领费。对拿破仑来说,每一件天才的作品都必须属于法国。征战欧洲期间,他从意大利、西班牙等地掠夺了数量巨大的艺术珍品,也没放过德意志地区。仅仅是从黑森卡塞尔选帝侯的宫廷里,法国人就抢走了三幅克罗德劳兰的画作,以及伦勃朗的名画《脱离苦难》。拿破仑将数万件艺术品从被征服国家的宫殿、图书馆和教堂运到巴黎,以充实法国的艺术品收藏。

艺术品掠夺

1806年耶拿会战后,拿破仑进入柏林,下令勃兰登堡门上的胜利女神和驷马车雕像为“战利品”,装箱运回法国。由于这一举动,拿破仑被愤怒的柏林市民称为“马贼”。

勃兰登堡门上的胜利女神和驷马车雕像被卸下

法兰克福和约:德意志的崛起与法德仇恨

德意志惨遭异族如此之侵凌蹂躏,实为其有史以来之奇耻大辱。考其致由,一则诸侯国各自为政,国无重心,不能集中力量以对外;次则由于国难临头之际,实力较厚者惟普、奥二国,两国尤不能精诚团结、共赴国难,遂给拿破仑以各个击破之机会。但既遭此国难,德意志民族意识也就因之而生。当时之德意志人无论贫富贵贱,俱高举爱国精神大旗,为“Vaterland”(祖国)而奋斗。

1812年冬,法军从俄罗斯败退回国,普鲁士君民趁机重举反法义旗,翌年普王颁布抗法诏书,全国人民集于国旗军旗之下。1813317日,普鲁士对法宣战。1024日,拿破仑在莱比锡“民族会战”(Volkerschlacht)中败于德意志联军,此为十字军东征以来德意志诸邦第一次团结之战。

1814年法国投降后,布吕歇元帅下令把被拿破仑掳走的胜利女神像运回柏林,重新安放在勃兰登堡门上。

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德意志各邦分立,实力最强者惟有奥地利与普鲁士。然而,普奥两国由猜忌而斗争,形成两雄不并立之态。

1849年德意志国民议会遭奥地利压迫而解散,人民深感统一之难成,深为民族前途担忧,普鲁士逐奥而统一德意志之志遂决。及至1861年普王威廉一世即位,任用俾斯麦、毛奇等能臣,政府之一切政策抉择均以“排奥而统一德意志”为目的。故其后虽然俾斯麦厉行专制、阻碍民权之发展,普鲁士人民有不平之心而终无叛乱之举,原因无它,乃“祖国统一”之渴求超过对民权之要求耳。

在俾斯麦的纵横捭阖下,1870714日法国因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而对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然而普鲁士外交与军事上之措施周到皆为法国始料不及,故自8月初正式交战后,法军连战连败。92日法皇拿破仑三世被掳于色当,919日普军包围巴黎,未几法国北部重要城市尽为普鲁士占领。翌年118日威廉一世在凡尔赛的镜厅里加冕为“德意志的皇帝”,2月巴黎投降,随即遣使议和。

1871226日,新成立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与德国签署了预备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且赔款50亿金法郎(折算成中国的白银,约合7.22亿关平两)。

谈判期间,法皇拿破仑三世的妻子欧仁妮皇后曾苦苦哀求俾斯麦,请求以安南殖民地代替阿尔萨斯洛林,但遭到俾斯麦的拒绝。俾斯麦说:“德国不欲获得殖民地。因为殖民地对于德国来说,犹如波兰之贫穷贵族,粗衬衫尚不得著,却常披貂皮外套。”其实俾斯麦未尝不想要殖民地,但当时的急切问题是完成德国之统一,统一大业完成后,将来必不少获得殖民海外之机会。再加上普法战争后俾斯麦需要布置孤法亲英之外交政策,倘若此时德国急求殖民地于海外,必将见嫉于英国,无法达到孤立法国的目的。

1871510日,法国政府代表在法兰克福与德国签订正式和约,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割让给德国。这片地区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包括阿尔萨斯的93%和洛林的26%,。出于军事上的考虑,这块土地既不属于普鲁士王国、也不属于临近的巴伐利亚王国和巴登大公国,而是成为帝国直辖领地(Reichsland)。

1871年法兰克福和约

在此后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对德复仇成为法国一切内外政策的核心。在巴黎协和广场的八尊城市女神雕像中,象征斯特拉斯堡的雕像被罩上了黑纱,直至一战爆发才被揭下。悼念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油画、雕塑等作品在法国随处可见,像《最后一课》这种简洁明快的复仇主义文学作品也并不少见。

协和广场上象征斯特拉斯堡的雕像

“最后一课”的真相:法语的语言强权和同化政策

1871年后新的法德边界基本是按照语言分布的界线走的,只有在洛林西部,德国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吞并了法语人口占多数的梅斯(Metz),这座城市是法国东北部的交通枢纽,而且有规模巨大的设防要塞。另一方面,贝尔福地区虽然在传统上属于阿尔萨斯,行政上也属于割让给德国的上莱茵省,但其人口中法语居民占绝大多数,因此德国并未吞并该地。

按照1900年的调查,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以德语为母语者占总人口的86.8%。其中阿尔萨斯地区绝大部分人口使用阿尔萨斯语(高地德语的分支),洛林地区则使用摩泽尔语(中部德语的分支)。以法语为母语者仅占该地区人口的11.5%

阿尔萨斯洛林语言分布图

《法兰克福和约》允许阿尔萨斯洛林的居民在1872101日前自由选择国籍,但在当地155万人口中,只有16万人选择保留法国国籍,其中只有5万人返回法国。在德国统治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期间,当地人唯一的不满是由于其“帝国直辖领地”的地位,因此在国会里没有自己的代表。直到1911年,才给予阿尔萨斯洛林以有限的自治权,包括制订宪法、成立议会、制订旗帜和国歌的权利。

《最后一课》针对普法战争后弥漫法兰西全国的复仇主义情绪,巧妙地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实际上由于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德语使用者在人口上占压倒性优势,因此在德国统治当地的四十余年里,“柏林当局”从来没有采取过强制废止教授法语的政策。

与此相反,在法语人口占多数的地区,德国当局允许法语作为学校语言和行政用语(唯一的例外发生在一战期间,当时德国军事当局在洛林西部地区废除了法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地位)。另一方面,在1871年之前,法国政府曾在阿尔萨斯地区长期推行过咄咄逼人的语言同化运动,限制和禁止说阿尔萨斯语,特别是禁止在学校里说阿尔萨斯语。在学校里说阿尔萨斯语的学童要遭到嘲笑和体罚。

德国1871年地图

现代法语的前身本为巴黎周围法兰西岛地区的方言,后随着巴黎的政治和学术中心地位,以及法兰西王权的强化而强制普及到各地。法国大革命之后,曾在1790年进行过一项关于语言的普查,当时法国有超过一半人口不说法语或听不懂法语。革命政府随即开始推行语言沙文主义政策。革命结束后,法国政府通过了《维莱科雷特法令》,宣布要公开消灭地区方言和外语的影响,并在全国强迫教育法语。

在法国革命政府、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和第五共和国延续了两个世纪的语言同化政策影响下,与法兰西岛方言同属于法语奥依语支的庇卡底语、香槟语、诺曼底语等最先被同化;属于其他语支、语族和语系的奥克西坦语、布列塔尼语、普罗旺斯语、巴斯克语、阿尔萨斯语等语言也因法语的强势地位而在其分布地区逐渐沦为弱势语言。由于法国长期的禁令,阿尔萨斯语至今都没有标准的正字法和书面拼写规则。

一战期间,德国始终控制着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为了避免当地服兵役者产生负疚感,德军里的阿尔萨斯人和洛林人都送往东线或者德国海军服役。191811月德国投降后,法军开入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扑灭了当地的苏维埃运动,随后法国政府在125日宣布“收复”阿尔萨斯洛林。

此后法国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法国化”战役,1870年以后移居阿尔萨斯洛林的德国人都被驱逐出境,德语及阿尔萨斯语的报纸被查禁,法语成为唯一的行政语言,学校里也开始大规模教授法语——所以说真实的历史与阿尔方斯都德的历史恰好相反:并不是“小法朗士”由于“柏林来的命令”而被禁止学习法语,而是“小汉斯”由于巴黎来的命令而被禁止学习阿尔萨斯语。

顺便说一句,2008年法国国民大会提议在宪法中承认阿尔萨斯语、布列塔尼语等方言为法国的“部分遗产”,但法语研究院以“破坏法国团结”为由激烈反对,最终该提案被法国参议院撤销。

 

提交评论

你必须 登录 以便提交评论

关于我们

醒客教育思想网由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题写站名,并得到茅于轼、张曙光、雷颐、汪丁丁、丁学良等国内知名思想界人士的支持,是一个传播国内外最新教育思想、观念资讯与新知的公益性网站。

联系我们

E-mail:edu.thinker@hotmail.com

微信公众号:eduthinkers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eduthinkers

醒客教育思想网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113215号

             

Designed by 广州醒客

Powered by WordPress

// www.eduthin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