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人平 来源|新浪博客
如果花钱让孩子上兴趣班,没多久孩子就不肯去了,是逼着孩子继续上,还是同意他放弃呢?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无论是出于现实考虑,希望让他多一些竞争力,还是想让孩子独处时能多一些情趣。我也不例外,然而对于孩子上兴趣班的态度,我和大部分家长不太一样。
对于是否该送孩子上兴趣班,我个人觉得这不是个问题。孩子有兴趣,喜欢上,我会给他创造条件,通过更多的尝试、体验,唤醒和激发他内在的天赋潜质。我认为兴趣不是可以培养的,而是去唤醒和保护的。兴趣本身应该是一个发现之旅、快乐之旅、享受之旅。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会给孩子创造条件,但不会把我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把孩子的“兴趣班”变成我的“期望班”,逼着孩子去上。
与“让不让孩子上兴趣班”相比,更多家长纠结的问题是:孩子上兴趣班后很快就失去兴趣、不想去了,到底该不该允许孩子放弃呢?我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允许。
首先,既然是孩子的兴趣班,就该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可以选择开始,当然可以选择放弃。只有随时拥有可以放弃的权利,才证明这是孩子自己的选择,他才可能真正地对此负责。相比父母的期望,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更重要。我们要明白,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指向分离的,爱孩子就要帮他尽早地独立。我们给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帮他建立起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核心就是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并对自己负责。如果我们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断减少孩子的选择,那就相当于削弱孩子自己的力量;而只给孩子唯一的选择,那其实不是爱,而是控制。爱孩子应该是不断增加孩子的选择,增强孩子的力量,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儿童具有潜在的无限可能性,很多父母早早地指定了孩子的兴趣,甚至确定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规划好了孩子的人生道路,还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其实,那是限制了孩子发展的可能性。我们三四十岁的成年人都未必清楚自己人生的方向,凭什么早早去定义孩子的未来?逼孩子上他不喜欢的兴趣班,本质上是父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让兴趣班客观上成了扼杀孩子真正兴趣爱好的途径和手段。
很多父母不允许孩子放弃兴趣班,是担心孩子会因此变得意志薄弱,做事没耐性。可我们为什么总是秉持消极、负面的思维模式呢?坚持是一种品质,懂得放弃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孩子真正的意志力,不正是在自己不断地选择与放弃,得到与失去中形成的吗?一个人只有了解了取舍给自己带来的后果,才可能真正懂得坚持的意义,学会对自己负责。而从父母的角度,真正给孩子信心、勇气和力量去坚持做一件事的,恰恰是无条件的接纳,而不是强迫。当孩子能确认自己无论做的如何都有被爱的把握时,才可能会义无反顾地去争取成功,坦然地面对失败从头再来。让孩子变得意志薄弱的不是放弃本身,而是父母对放弃这件事的焦虑、担忧和抗拒。
允许孩子放弃,并非说做父母的放任不管。在孩子最初遇到困难时,争取和孩子一起找到真正的瓶颈所在,给孩子一些具体的帮助和支持。比如,是孩子真正的天赋不在于此,还是学习方法上没找到适合自己的?是专注力、自信心或主动性不够,还是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是不是同学间发生了摩擦?是不是最近上兴趣班时,遇到了什么烦心事等等。问问自己: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这些问题得以解决,让孩子的学习态度得以改善?而不是总去要求孩子坚持,批评孩子没耐心。
给孩子放弃上兴趣班的权利,并不意味着孩子就放弃了兴趣。如果真是孩子的天赋所在,只要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的。相反,逼着孩子坚持,反而会破坏孩子真正的兴趣和专注力。有些父母说,后悔当初爹妈没逼着自己学钢琴(书法/画画等),否则现在就如何如何。我就想问,爹妈如果当初逼你,你就知道自己会成为塔尖的那一个,而不是那些与父母反目、离家出走,甚至割腕跳楼中的那一个?不要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个总是忽视当下的快乐和幸福,视过去和未来为最好的人,只能活在不停地懊悔、自责和失望中。
其实,是否允许孩子放弃兴趣班,不该是孩子上了兴趣班之后才考虑,我倒是建议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前,就应该考虑几个问题:1、上这个班到底是因为孩子的兴趣,还是家长的期望?不要把孩子的“兴趣班”变成家长的“期望班”。2、参加兴趣班,是因为孩子喜欢,还是因家长的虚荣或不自信而总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去比较?是为了孩子开心,还是为了家长放心?3、上兴趣班是为了让孩子多一种体验,还是要成就某方面的天才?家长必须了解:功利的目的和过高的要求会让孩子充满挫折感、厌学。4、这个兴趣班的理念、质量、教学方式等适合孩子吗?坏的教育比不教育还坏!5、孩子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瓶颈,遇到后,我们可以给出哪些具体的帮助和支持?6、孩子如果有一天想放弃时,我们会坦然面对吗?如果把这些问题想清楚,那么家长就能够坦然接受孩子的最终选择了。
在孩子的兴趣班,乃至整个童年阶段,给予全然的接纳、支持和帮助,同时捍卫孩子随时放弃兴趣班,乃至决定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是我作为一个普通父亲的选择。不视自己的要求为绝对正确,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努力去守护孩子能够得到的当下的快乐和幸福,不焦虑、不盲从,不攀比。这意味着,我们不仅给了孩子一个更快乐的童年,也将会给孩子一个更广阔的未来。
原载于《婚姻与家庭》杂志2013年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