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太理性了!——谈被利益扭曲与透支理想的大学

作者|李侠  发表时间|2008-01-31  来源|科学时报

 

 

王长乐教授在《周末评论》所发文章《大学师生关系异化源于制度理性缺失》,对中国大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种全新阐释,认为制度理性的缺失是大学问题之源。笔者完全同意王教授文中所列事实,但是王教授给出的病因笔者有不同看法。理性可以分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任何制度的出台都是人类理性选择的结果。王教授所指的理性缺失,应该是指价值理性的缺失,如果我的分析没有错,那么构成中国大学的制度理性应该是工具理性,对于工具理性,中国大学不是缺少,而是太多了、太理性了。工具理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最粗浅的表达就是“可计算性”,由此观之,中国大学的计算本领已经让世人叹为观止,瞠目结舌了。

 

中国的大学到底怎么了?对此可以初步诊断为,内在的信仰与外在的承认相分离,导致大学灵魂的丧失。

 

由于中国的大学基本上都是国立大学,这就决定了它的经济来源完全依赖于国家,再加上没有适当的法律保障这种投入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注定了大学缺少思想独立性的前提条件,由此,大学内在的价值理性在窘迫中早已遗失。为了获得相对稳定的财政支持,大学被迫蜕变为一个符合计算性要求的变相的准政府机构。在这种艰难的选择面前,大学何为?是把自身定位为一所思想独立的大学还是一个官僚机构?如果想成为思想高地,又担心来自经济方面的隐忧;如果把大学完全定位为一个准政府机构,又与公众早已接受与认同的大学理念相矛盾。在这种基础性的两难困境面前,大学别无选择,只能首鼠两端,见风使舵,或者干脆以牺牲思想独立性为代价,在市场机制的操作空间内向权力投降,退化为精神的侏儒,完全按照官僚机构的模式构建与运作。这不仅是中国面临的现实,也是世界各国都遭遇的局面。这种情况在我国尤其严重,看看时下大学的权力/利益分配地图,所谓的“985”、“211”高校,无不是规训大学独立性的手段。真正的科学进步与这些分类称号有直接的关系吗?目前正在火热进行的教学评估以及重点学科的评审,只不过是规训大学的技术手段进一步具体化和强化而已,这些还只是对机构的宏观控制。对主体的规训则可以通过各种称号的授予来达到,这些称号背后都暗许了利益的承诺。从宏观的分类到微观各种称号的授予,整个大学的独立空间基本丧失殆尽,而所有这些规训都是通过工具理性的可计算性原则与利益的空间分配原则完成的,在这样密布的规训措施的渗透之下,任何机构和主体都无处可逃。中国大学之所以媚俗与没有理想,原因皆在于此。

 

按世界平均水平,教育投入应该占本国GDP的4%以上(发达国家已达6%),而我国自2002年达到历史高点的3.41%以来,逐年下降,到2005年更是创下近年新低,仅为2.16%,2003年我们的投入是3.28%,而同期的印度是5%,在这种大环境下,艰难度日的大学如何还敢拒绝市场召唤?不要说国家没有钱,近几年财政收入年增长率都在两位数以上,每年的审计报告都能发现各级政府机构浪费数百亿元的现实。这一切导致当下的中国大学出现了一种分裂型“人格”: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作为教育的承载者的大学如何摆脱这些困境?我们看到了大学在利益面前的媚笑:向各类明星、权贵笑脸敞开大门;看到了学校合法地向各级政府官员兜售文凭;看到了大学在角落里梦想着提高学费的算计等等。所有这些都使大学演变为一个个戴着耀眼头衔的商业公司。学生与学校的关系迅速退化为一种合同制的产品制造过程。

 

梅贻琦先生曾谆谆告诫: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只是一个很生动的表面隐喻而已,仅有这两点是远远不够的,也许大学更需要骨气和自由。不过由此引发了大学存在的另一种尴尬:我们的大学多了,学生多了,相对于西南联大来说办学条件也好多了,然而却一直没有培养出多少大师的原因何在?这是一个大问题,目前还没有办法达成共识,但是,至少在微观层面,现在的大学老师都不喜欢上课,却是不争的事实。按说,上课是老师的基本职责所在,也是基本的谋生之道,为何今天的老师不乐于上课呢?原因在于给学生上课是极不经济的行为,课时费被层层剥皮,真正到一线教师手里已经所剩无几了。而且,现在的考评体制也存在严重问题,各高校都注重所谓的科研,反而把本应被关注的教学忽视了,出现了完全本末倒置的怪现象。虽然各个学校也出台一些硬性要求,但效果如何大家心知肚明,这也怪不得老师们,毕竟每个人都要生存。在目前的考评体制下,课上得再好,对于个人目标的实现也是于事无补的,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学知识传播链条的完整性,甭说不出大师,在这种模式下能够培养出合格的“产品”已经是教与学双方的最大努力空间了。

 

作者系中南大学教授。

 

 

附:

大学师生关系异化源于制度理性缺失
作者|王长乐(江苏大学教授) 发表时间|  来源|周末评论

 

 

新年伊始,近年来一直处于“多事之秋”的大学又传出两则新闻,一是南方某大学的研究生控诉导师虐待,一是北方某大学的教授与女学生肢体冲突。这样的事是现实中大学制度和文化共同作用下的“正常现象”,它既不是开头,也不会是结尾。
 
检视多年来国内媒体上关于大学的新闻,凡是在社会上曾经产生轰动效应的事件,几乎全是暴露大学问题,所曝光的违规现象程度越来越严重、性质越来越恶劣。并非是媒体刻意让大学出丑,而是现在有些大学实在不像大学,客气的说法是像“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坦白的说法是像商场、官场、名利场,刻薄的说法则是像“现代化养鸡场”。
 
大学为什么如此引人非议?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多年来发生于大学的各种事件虽然五花八门,但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大学制度先天性的理性精神缺失。我国大学体制源自于计划经济体制及历史悠久的封建政治和文化。其显著特征,一方面强化统一而弱化个性、强化整体而弱化个体,与以民主、自由为核心的现代文明观念具有深刻的隔阂。另一方面片面和强烈地显示权力的控制作用,以对具有“物”的性质的某种道德理想的追求,代替对现实的个体的人的权利和尊严的追求,从而颠倒人和“物”的主体身份和地位,使人成为“物”的奴隶,或异化为为“物”服务的工具。
 
由于这种“物”有时表现为某种高不可攀的社会理想,有时表现为某些全知全能式的权威人物的思想,因而这种制度往往赋予行政权力太多的道德色彩,使其具有不受制约和监督的合法性,引导社会形成一个以权力等级为标准、漠视普通人权利和尊严的逻辑链。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和制度背景下,大学历史性的精神和传统被强制性地割裂,其精神和思想主导权不再是来自大学对自己使命和职责的自觉体认,而是来自大学之外的社会行政或政治机构的命令。社会行政或政治机构在对大学思想和制度控制的过程中,会自然地以自己行政性的目的和逻辑,代替大学本真的目的和逻辑,并自然地将大学纳入自己的功利性目的系统中,令其主要承担类似“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等社会职责和任务。
 
毫无疑义,这种来自于大学之外的教育思想和目的,与大学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本然的规律和宗旨完全不同。双方的分歧在于,社会行政或政治对大学本质和宗旨的解读,是一种立足于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解读,亦即大学只是社会实现自己某种目的的工具,是只能时刻听命于社会权力的附属机构,而不能是有自己主体意识和权利的自主性机构。在这样的规定中,大学制度中已经没有了承接世界大学思想和传统的“世界大学通例”的内容,也没有体现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书院教育的内容,我国早期大学所建立的一些优良制度和传统也被中断。这种与大学本然宗旨和目的完全隔膜的解读,使大学的活动处于深刻矛盾之中,既不能从自己的历史中继承本真的思想和精神资源,又难以在现实的大学教师和学生思想中获得广泛的理解和认同,其基本价值观念处于混乱甚至悖逆的状态之中。本来应该是为大学师生服务的制度和权力,则异化为抑制师生自尊心和积极性的工具。
 
在这种制度下所膨胀的行政权力,会与有些教师继承于大学历史中的文化和精神形成明显对立,也与由历史记录的真正的大学品质和精神相去甚远。大学教师们自我定位的空间变得相当逼仄,他们经常处于应对行政性要求和追求内心文化理想的困惑和焦虑之中,在其内心世界处于混乱或矛盾的情况下,其价值观和行为无疑都显得浮躁和紊乱,这种现象亦如有些学者所言,“学校剥夺了教师的权利,(有些)教师反过来又剥夺学生的权利”等,从而出现了各种传之于媒体、令社会轰动的师生交恶事件。
 
显而易见,目前大学中的师生关系乱象是由于制度的理性精神缺失造成的。而消除这种现象的理性之策,应该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标本兼治。然而大学治理无疑是一个制度和文化共同建设的过程。所以,立足于当前的现实情况,借用人类历史中长期形成的文明思想和精神,实质性地推进大学体制改革,可以说是促进大学进步、进而解决大学各种问题的合理选择。

 

 

提交评论

你必须 登录 以便提交评论

关于我们

醒客教育思想网由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题写站名,并得到茅于轼、张曙光、雷颐、汪丁丁、丁学良等国内知名思想界人士的支持,是一个传播国内外最新教育思想、观念资讯与新知的公益性网站。

联系我们

E-mail:edu.thinker@hotmail.com

微信公众号:eduthinkers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eduthinkers

醒客教育思想网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113215号

             

Designed by 广州醒客

Powered by WordPress

// www.eduthinker.com